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S. Kierkegaard存在思想中的主體性概念及其教育蘊義
    (2019) 鄭嘉齡; Cheng, Chia-Ling
    本研究使用哲學詮釋學的方法,追隨存在主義之父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的思想步伐,探究其生命與主體性思想的發展,從中理解個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之意義。雖然Kierkegaard並非教育家,但是他對傳統西方哲學的理性體系之批判,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黑格爾的辯證體系,卻可以作為理性偏估的主體性教育之反思。另外,本研究分別從三個面向探究Kierkegaard主體性的倫理關係,分別是自我關係、自我與他人、以及自我與信仰,並以此展現出理性體系無法概括的存在處境。最後,以Kierkegaard主體性概念剖析現今教育的主體性問題,反思過度理性化的教育,並肯定主體性教育對本真性生命的重要性。分為三個面向來討論: 1. 找回教育中迷失的主體性 2. 擁有本真性的生命學問 3. 實踐主體性的倫理關係 藉由Kierkegaard的主體性概念,希冀留給每個個人的主體性更多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生命可能性,回應教育不只是培養理智學習者之理想。
  • Item
    從解構台灣英語崇拜現象建構批判教育學之英語教學模式
    (2009) 吳雪綺
    本論文是一質性研究,透過訪問與觀察一所國中英語資優班,檢視台灣英語學習者可能存有的英語崇拜現象,主要處理文化全球化所造成英語崇拜現象的問題,以在地的觀點來看這股「英語熱」的現象及所產生的教育問題,並提供全球化宰制性論述的選擇性閱讀觀點。探討為何台灣未受英、美實際的殖民,卻對英語學習樂此不疲之因。 首先以全球化的觀點,闡述英語如何透過全球化取得語言的霸權與優勢。透過文獻探討與社會現象的分析,從例證中去探討台灣學生如何盲目的學習英語,將英語神格化、偶像化,甚而被文化殖民而不自知。進而,透過訪談和觀察的資料收集方式對教師、家長、學生和行政人員學習英語的內在價值觀與動機進行研究,思考為何對學習英語如此沒有抗拒力。第二、從本土及自我意識之反省,透過批判教育學的論述來反省台灣英語崇拜現象,以確立自我意識對英語崇拜現象之互為主體性瞭解;並期許台灣學生能有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去殖民、抵抗殖民,對盲目的英語崇拜現象與意識因為透識而進而有抵抗力(resist)。本研究發現,要發展有本土性與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英語學習,必須紮根於台灣文化上;而非對英語的盲目崇拜與文化殖民,即採取具行動力及主體性的自覺、批判和抗拒,藉以產生一種「去殖民」(decolonization)的行動及去探究抗拒的可能性。本研究並提出批判教育學之英語教學SCC模式,認為批判教育學可做為英語教學上的啟示,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邏輯與能力,學習過程能有覺醒(be awareness)進而在學習英語時能更具意識,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也不忘自己本土的文化。質言之,就是發展本土化的英語教學,不致於被英語殖民而不自覺/知。透過英語語言的學習可用來增權賦能(empowerment)學習者,即透過團體對話和合作學習理解增加學習者能力,再者藉由學習者本身自我反省賦與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更具主體性;而不是讓英語霸權,停留在英語至上的迷思。
  • Item
    bell hooks黑人女性主義教育觀對台灣新移民女性教育的啟示
    (2014) 許雯茜; HSU, WEN-CHIEN
    本研究以理論分析法,針對bell hooks的女性主義理論、反種族主義理論進行分析,並據以探究其教育理論之藴意與內涵。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一、研究bell hooks教育理論的淵源與發展。二、分析bell hooks教育理論當中性別與種族的交互關係。三、探討bell hooks教育理論對台灣新移民女性教育的啟示與應用。四、對新移民女性在教育當中建立主體性提出可能的方法與建議。 hooks在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上和第二波女性主義有承先啟後的關係,對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有批判也有承繼,提出男性不是女性的敵人而是盟友,並且批判白人女性以所有女性的代言人自居所發展出的女性主義理論。而其反種族主義理論,則是批判男性中心的黑人權力運動,提出「黑人性」的概念取代黑人權力運動當中盛行的新民族主義。主張喜愛黑人性能夠破除黑色被他者化、商品化的問題,並提出後現代黑人性,挑戰傳統黑人認同當中的本質主義概念。hooks的教育觀主要包含幾種要素,分別是「學習批判思考」、「去殖民化的教育」和「建立主體性」,而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作為一種自由的實踐,使個體建立主體性,達到真正的自由。 性別與種族是兩個密不可分的體系,彼此相互影響,並且在兩者之中都存在著階級的差異。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身為性別、種族、階級三方面的弱勢,處在社會的最邊緣,在其建立主體性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障礙包括被社會問題化、媒體呈現的負面形象、身體的商品化、因語言不通而無法自我表達與描述、以及在保留原生文化與融入台灣文化之間的兩難。針對這些困境,研究者建議在台灣所提供的新移民女性教育,應該讓他們擁有和壓迫者對話的能力、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擁有能夠以原鄉語言和中文表達自我的能力與空間、以及在其所處的社會結構邊緣做出抗拒的能力,最後以愛為中心,透過教育實踐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