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Phillip Brown對家長主義教育觀的省察及對臺灣十二年國教的借鑑(2024) 李大任; Lee, Ta-Jen本研究檢視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之教育理念、政策及教育現狀落差時,發現近年臺灣的教改困境,與英國學者Phillip Brown所關注的家長主義(parentocracy)教育現象相仿,因此試圖藉由探討Brown對家長主義教育觀衝擊教育體系之省察,反思十二年國教下臺灣之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困境。本研究回顧Brown所謂家長主義教育觀在英國的形成背景、梳理Brown對家長主義教育觀的理解與反思歷程、探討Brown回應家長主義的「理想教育觀」及其思想淵源。並藉由Brown對家長主義教育觀之反思論點,解析十二年國教下臺灣之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困境與家長主義教育觀之關聯,並提出具體的改革建議。Item 全球化時代下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2019) 黃苡瑄; Huang, Yi-Hsuan全球化影響各國許多面向,它更廣泛的影響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到教育層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國家間的競爭乃是無庸置疑的,21世紀的社會重視人力素質,因人力素質的提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助益。然而對臺灣高等教育而言,在高教從菁英走向大眾化同時,卻因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開始重視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與時俱進的執行諸多卓越性教育政策,引入管理機制至校園,目的是希望透過掌握高教及人才,在國際上能發揮影響力。據此.高教目的轉向以追求市場經營為主,讓我國高教面臨嶄新挑戰。 本研究擬採歷史的研究與理論探究方式,首先探討全球化對高教之衝擊、西方高等教育之精神及論析在新自由主義下高教功能與目的有何轉變。並依序由歷史資料中梳理出2000年後臺灣高教內涵與及其發展脈絡。其次,梳理臺灣為回應全球化有制定哪些相關人才培育政策,最後再藉由西方與臺灣學者,在面對全球化衝擊高教時,有何相關回應,並從中重新審視高教之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全球化使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二)新自由主義思維重視人才的跨域性,並以市場導向及就業力為目的;(三)在全球化衝擊下,高教理念之目的的轉變及其新形貌;(四)競爭型經費易使高教乖違傳統學術自由精神;(五)以績效指標做為我國高教機構分類與定位,會加劇人文與理工間資源分配之落差。Item 中國大陸一所國際學校學校文化之研究—全球化與在地化之碰撞(2019) 姚淑穎; Yao, Shu-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國際學校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碰撞下,其學校文化的制度結構以及認知層面的樣貌為何。就此來說,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探討中國大陸民辦國際學校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碰撞下,學校課程與教學、 規範與管理、儀式與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樣貌。(二)探討中國大陸民辦國際學校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碰撞下,學生與教師對於其學校的文化與學校定位之認知。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研究中國大陸一所民辦學校學校文化的制度與結構層面以及認知層面。具體來說,本研究根據研究分析與討論提出兩項研究結果:(一)該校為中國式的國際學校,其具體體現於:(1)強調中國節日和文化精神的儀式與活動;(2)採用中華價值觀的規範與管理;(3)採取升學優先和接受知識優先的課程與教學。(二)師生認知層面:(1)該校師生認為中國文化應為主體,西方文化應作補充(2)該校師生認為該校辦學定位為中國特色的國際學校。Item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從派系發展面剖析(2003) 王志誠民主政治即是政黨政治,謝茲可耐得(E.E. Schattchneider)曾表示:「政黨的興起是現代政府主要特色之一。政黨在政府中扮演一個主要角色,尤其在民主政治的體制下,如果沒有政黨,民主政治使成為不可想像之事。」是以政黨和民主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又如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言:「一個沒有政黨組織的政權,既缺乏推動社會變遷和吸收變遷產生的衝擊的制度方法,其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能力也相當有限。」可見政黨對於政治發展實居關鍵性的地位。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的會議室內,民主進步黨(以下簡稱民進黨)成立了。民進黨的成立,不僅僅是凝聚台灣本土的反對勢力,成為台灣第一個反對黨,台灣政治也逐步脫離早期黨國合一、國民黨主控國家機器的舊制,開始邁入政黨競爭的新局面。民主進步黨於成立之後,不斷的經由中央與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逐漸厚實實力,到一九九八年縣市長選舉中,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策略,一舉奪下過半數的席位,為邁向執政權奠定基礎。二○○○年總統大選中,一舉擊敗其他候選人,為民進黨取得創黨以來首次的執政權。二○○二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更以驚人的差距,取得立院多數黨的優勢。 從民進黨的歷史來看,承襲早年的反對勢力因而成為最大的在野黨,亦因過去派系山頭的延續,致使民進黨內部組織體質不良,派系之間傾軋造成內鬥不已,甚至經常傳出分裂之說。派系山頭之爭促使民進黨組織有其形而無其實,其組織無論橫向間協調、縱向間領導均非易事,蓋因派系之爭抵消了民進黨整合之力。亦因如此,民進黨內關於大陸政策之論述,亦難於統合,大陸政策轉變往往是是黨內激進台獨勢力與溫和自決勢力間力量消長之結果 民進黨從早期的反對黨,到今日成為掌握政策制訂權的執政黨:從一個政策批判者,到今日的政策主導者,如何將其一貫之主張,落實於兩岸實質關係之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又該如何因應,都將是本文研究之重點所在。 本文研究重點如下:(一)後冷戰時期全球政治勢力之重組、全球化對傳統主權的衝擊及區域經濟的形成,對民進黨大陸政策之影響。(二)大陸改革開放、產業西進、國內政治生態的改變,民進黨大陸政策如何因應。(三)民進黨內派系立場不一、派系勢力的消長,對民進黨大陸政策影響為何。(四)民進黨在取得政權之後,其大陸政策之走向,與具體的作為。Item 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2007) 陳盛賢; Sheng-Hsien Chen延長國民教育年限成為我國長久以來的教育規劃目標,本研究從論述基礎、歷史脈絡、政策文本等三個方向論述十二年國民教育。國民教育是現代性的產物,在「教育可以提升人力素質,有利國家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積極地進行教育擴張,延長國民教育年限。從德國、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等五個主要國家的國民教育發展可知,國民教育的發展可以分成四個階段,分別是基礎建構階段、制度建立階段、規模擴張階段與素質提升階段。 在各國教育發展的軌跡中,從「初等教育全民化」演變到「中等教育全民化」,再轉換到「高等教育全民化」,進而發展到「終身教育全民化」。因此我國自1968年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歷經10位教育部長都曾提出不同形式的延長國民教育政策,用以解決升學問題與提高人力素質,而1990年代以後我國推動普設高中政策,亦讓我國後期中等教育已經呈現「準義務教育」的樣貌。 本研究以1990年至2007年的「十二年國民教育」為主要政策文本,探究整個十二年國民教育的發展脈絡、政策理念與規劃完成之政策架構。當前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文本從2003年形成雛形,到2007年2月27日正式提出,此政策經本研究歸納出,乃是「非義務、低學費、邁向免試」的國民教育。Item 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2007) 劉永元; LIU YUNG-YUAN全球化主要教育指標建構與我國教育政策對應之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全球化理論的內涵和發展,以做為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的基礎,並進一步利用所建構的全球化教育指標,檢視我國教育政策與全球化發展的聚合和分岐情形,並研提具體的改進意見,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和學校規劃和推展全球化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在方法論上,採取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德懷術等進行研究分析。首先,就全球化的意義和特徵、本質和區辦、內涵、發展觀和對教育領域的重要影響,進行分析和探究,以瞭解並探明全球化教育指標應有的面向和架構,其次,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蒐集學者專家對有關全球化教育指標架構和內涵的意見與看法,初步建構和修正全球化教育指標雛型;最後,編擬「全球化教育指標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再採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專家意見調查。此外,本研究另進行對應分析,研究我國近六年來教育政策和全球化教育指標間的符應情形。 根據前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全球化理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理論主要包括過度全球化論者(hyperglobalist)、轉型論者(transformationalist)和懷疑論者(skeptic)三大基礎。全球化理論對教育的衝擊也造成一致性、異質性和多元性等不同的風貌和影響;(二)全球化的重要發展趨勢,包括:1.行動的聚合現象;2.權力的重大變異;3.市場化、私有化和階層化發展;4.全球化的混種化發展。 二、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一級指標方面 全球化教育指標的主要構面有四,包括:(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 三、全球化教育指標二級具體指標及三級指標內涵方面 (一)教育思想與價值觀念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三項;(二)民主社會與文化環境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四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廿一項;(三)治理型態與教育權力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三項;(四)資訊科技與終身學習發展指標的二級具體指標共有三項。三級指標內涵則有十五項。 四、全球化教育政策發展方面 (一)全球化教育政策符應良好者有二項,分別為:關懷和照顧弱勢、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二)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加強改進者有八項,分別為:1.支持創新的網絡不足;2.主體性不足;3.未能實施教育組織的財務自主政策;4.教育選擇的空間和機會不足;5.教育組織的開放和彈性有限;6.高中以下學校的自主性仍然不高;7.全球化文教活動貧乏;8.國際招生不足;(三)全球化教育政策有待重新建構者有十四項,分別為:包括:1.缺乏強化知識建構和發展的教育政策;2.缺乏強化知識管理和應用的教育政策;3.未有鼓勵成立知識社群的教育政策;4.缺乏批判和反省的機制;5.培養全球公民意識和宏觀視野不足;6.缺乏接納和重視全球公民的公共意見;7.缺乏培養世界公民的社會參與能力;8. 缺乏進行多元文化批判;9. 缺乏推動非營利跨國組織參與教育事務;10.缺乏整合全球發展和多元行動主體的治理趨勢;11.缺乏融合本土治理和全球治理;12.缺乏在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向國際發聲並與國際接軌;13.缺乏培養公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議題和政策制定;14.未重視建立專業對話社群和機制。 根據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在因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因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二)加強全球化綜效之研究;(三)建立全球政治經濟和教育文化論壇、智庫和網站。 二、在建構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積極建立世界級的教育標準;(二)加速建立大學全球化發展指標;(三)建構可檢驗的全球化教育指標細項;(四)成立專責機構負責教育指標統計和建立引用指數。 三、在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議:(一)強化全球化教育政策制定;(二)持續發展優勢的全球化教育政策;(三)強化全球化不足的教育政策;(四)建構嶄新的全球化教育政策。 四、在發展全球化教育指標方面的建議:(一)在組織管理面:加強績效責任、學校本位和評鑑;(二)在民主法治和環境永續面:加強普世價值、再法治化、夥伴和永續發展;(三)在人力培育面:建構未來學校、e化學習和教學策略。 五、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加強研究文獻蒐集;(二)擴大教育領域的研究;(三)提高研究應用。 關鍵字:全球化、教育指標、教育政策Item 全球化流動現象下跨文化教師身分認同之研究(2008) 黃依萍受到全球化趨勢影響,人力移動現象頻仍,多元文化的相遇與衝突使得「身分認同」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本研究旨在關注跨文化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經驗為何、如何在異文化環境中建構其身分認同,以及跨文化經驗對其個人及教學的影響是什麼。本研究主要採取敘說探究的取向,以面對面深度訪談為主,現場觀察為輔進行資料的蒐集,為深入瞭解研究參與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及教學環境,故將配合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時間,至海外進行三階段的深度訪談與學校課堂教學的觀察。研究發現以「移動」和「認同」為核心,總結跨文化教師敘說的分析與詮釋,茲可分成兩個面向:(一)跨文化教師的移動意涵:跨文化教師的移動是基於其自身的選擇,移動既促成自我視框的重新調整,也帶來自我和教學的改變,三位跨文化教師任教位置均處於從亞洲異文化環境,仍可從其生命故事窺看全球移動的意義。(二)跨文化教師之認同建構:跨文化教師的認同建構是變與不變的動態歷程,當她們進入異地,原有想像的瓦解便是認同重構的開始,每轉換一次環境便涉及認同的變動,跨文化教師透過比較展現其認同的形貌,也可從她們的敘說中看見認同的轉變,跨文化教師的認同是多重且複雜的。最後,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反思,包括研究侷限、研究啟示、以及未來進行相關研究的建議。Item 高中推動國際教育促進跨文化素養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高中為例(2014) 鄭揮豪; HUI-HAO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教育旅行對跨文化素養的促進,透過學生與教師的訪談分析日本國際教育旅行現況與跨文化素養的實踐,希望藉由上述現象的瞭解,來推動日本國際教育旅行提升跨文化素養的實踐。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法,運用日本國際教育旅行的文件,以及26位學生與2位教師的訪談的資料分析,探討日本國際教育旅行的現況與促進跨文化素養的狀況,以下將依據研究結果,說明獲致的結論。 從研究結果發現,藉由日本國際教育旅行在跨文化交流的學習上,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日本生活文化,也體驗認識日本高中生活。研究結果也顯示,在跨文化的體驗上發現可以開啟國際視野,增進語言及溝通的能力,另外在關懷與包容上可以發展全球化意識,以及發展永續的合作夥伴。雖然日本國際教育旅行可以增進跨文化的素養,但發現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仍有進步的空間,亟待推動與落實國際教育。 最後綜合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對日本國際教育旅行的建議,期望透過積極的推動國際教育活動提升跨文化素養能在高中落實。Item 我國境內國際學校開放規範之研究(2017) 邱玉蟾; Chiu, Yu-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境內國際學校開放規範現況及問題,據以擬具建議,做為我國改進境內國際學校相關法規之參考。為達此目的,研究者建構一個開放規範架構分析模型,運用比較研究、檔案文件分析及訪談等方法,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一、政府應以前瞻觀點重新定義我國境內國際學校。二、外僑學校開放規範應符合國際法。三、國際學校(狹義)市場開放規範應儘速制定。四、開放國內學校以採用國際認證課程方式辦理國際學校。五、長久以來外僑學校法規實務問題應一併改進。本研究跳脫現有外僑學校法規框架,所提出之改進建議非常具有前瞻性,所建立之「國際學校開放規範架構分析模型」對分析及比較各國的開放規範極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