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民主的公民教育再台灣實施困境之研究--論高中公民課程與國文科「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倫理價值衝突(2006) 劉姝言; Shuian,Liou台灣實施民主的公民教育,面臨的困境為︰以儒家為主的文化建構,與憲政民主的倫理價值相互衝突;上述兩套不同的倫理價值分別呈現在高中公民課程與國文科「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民主國家的教育面臨哪些價值具有正當基礎,哪些價值的傳遞可能有侵犯個體良心自由之虞,價值的教學如何能夠符合民主政治對於個體平等與自由價值的尊重。對於上述教育問題的處理,攸關民主政治能否成熟穩定地實踐。 本研究首先論述分析憲政民主的基礎—自由主義,和儒家政治思想之價值與內涵,由此進行對現行高中公民課程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內容分析;並從民主政治哲學和道德社會學,探討公民教育的內涵與本質,釐清公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的界限,作為民主國家價值教育探討之基礎。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如實反映儒家德治禮教的基本精神;儒家品格教育的本質是去主體性、他律的道德教育。現行的高中公民課程對於民主政治呈現有限的政治個人主義、斷裂矛盾的憲政邏輯、臣屬的守法概念,以及矛盾的邏輯論證;關於兩套倫理價值衝突的意識薄弱,對傳統道德正面肯定,少有反省;課程中少數處理價值衝突部份,也僅以價值宣揚方式進行,未能切中核心。 本研究嘗試進行課程設計,統整民主政治核心價值、運作原則以及社會科學知識,並發展說理的價值探究,分析與比較不同倫理價值,轉化儒家倫理,達到民主的公民教育是說理的價值教育之目標。Item 從高中校園事件再思公民教育的意義(2010) 徐瑋伶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校園生活事件中學生的公民意識與行動,並分析這些事件呈現的公民教育意義,進而提出對於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改革的意見。本研究採用教育民族誌,在北部某所新興高中進行兩年九個月的研究。利用參與觀察、文件分析,並訪談事件重要當事人,以蒐集校園重要事件並探究這些事件的意義。 本研究發現,就學生的公民意識與行動而言,高中校園事件的性質可區分為 被學校認可與否,而不被學校認可的公民參與行動展現的抗拒力更為強烈;其 次,學生的行動類型可分為抗拒型、區隔排斥型、反叛型、噤聲型,皆展現了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力;第三,發起行動的人物類型則以領導型與群眾型所維持的時間較為長久;第四,在校園事件中學生敏覺到群體認同感、個人權利、公平原則等公民意識。就校園生活事件的公民教育意義而言,公共討論空間的建立有助於學生意見表達,並且應引導學生理解多元文化。Item 公共意識的建構:涂爾幹(E. Durkheim)與彌爾(J. S. Mill)的視界(2016) 黃郁棠; Huang, Yu-Tang本文旨在建構一種新的公共意識觀,並以此檢視、理解與回應台灣社會所遭遇到的教育及社會問題。理論基礎的部分,嘗試以兩位19世紀傑出思想家為本,分別是法國的E. Durkheim以及英國的J. S. Mill之思想,前者是社會學領域中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後者在自由主義以及效益主義方面之思想,對當代西方社會擁有高度影響力。本文深入析論Durkheim的《社會分工論》,及Mill的《效益論》與《自由論》,探究其與公共意識的關係,以此勾勒出公共意識的模型。 研究發現公共意識的內涵,須立基於穩定的平台上,這包括了對於人類群居架構的忠實理解,以及對當代全球化社會樣貌的精確掌握。而公共意識的本身,既與人們的共同福祉息息相關,也與「自由」的概念脫離不了關係,同時更需要處理傳統價值、分配及正義的相關問題。據此,本文提出「三基柱公共意識觀」。運用這套公共意識觀,深入檢視台灣社會及教育的現況,本文發現公共意識其實可作為解決問題與創造進步的長期動力,同時「福祉」、「自由」與「正義」並重,乃是一種完整展現公共意識的狀態。另一方面,本文也發現公共意識的素養實踐,不僅能夠展現出美感,更能表達心靈的自主性。最終,在公共意識的教育方面,本文建議教師透過美育途徑、體驗式教學及提供多角度的思維視野給學生,以創造真正的「有感教育」;在社會發展方面,建議宜更加關注於台灣較為缺乏的「福祉」與「正義」之素養,在生活與教育的範疇中,皆能多加嘗試,並習慣以更趨完整多元的視角,來解析、理解社會議題與現象,如此將有助於使人們轉換自己既有的觀點,且更加樂於發揮富有公共意識素養的「奉獻精神」。Item 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涵之分析(2003) 陳鏗任; Chen, Ken-zen香港在政治上回歸中國的處境,帶來了港人公民身份的改變,也讓公民教育在香港成為重要的議題。殖民地時期的教育不重視民主社會的公民參與能力的培育,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治設計,需要積極、有效能的香港公民來加以落實。因此特區政府在回歸前後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標,修改各科的課程大綱,勾勒出未來的香港公民的形貌。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在瞭解香港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內涵以及問題。論文之發展軸線,一是以文獻回顧,理解香港公民教育的社會背景、發展與問題,以及港人對於公民教育內涵的爭論、困境與願景;二是透過內容分析法,蒐集目前香港中小學(小一至中五)所使用的相關教科書,分析文本中的公民教育內涵。 本研究對於香港公民教育有如下的結論: 一、香港公民教育的面貌 香港對公民教育較過去更為重視,《學校公民教育指引》的公布成為學校推動的指導原則,所採用的教材內容有助於香港中小學生瞭解香港社會,鼓勵學生願意與政府配合。整體來說,公民教育雖然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但仍有不錯表現。 二、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特點 香港政府對於教科書中的「學」與「教」非常重視,顯示了教科書在香港的學校教育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從物理層面來說,本研究所分析的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外貌精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照顧學生閱讀的便利;從內容層面來說,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與輔助教材豐富,有錄音帶、學習光碟、地圖集、學習網站,學生能夠從中學會對自己有幫助的學習策略等,是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特點。 三、香港中小學教科書的公民教育內容分析 公民教育的養成端賴常識、經公與政公科。根據本研究的結果,社會知識、價值德行與參與能力三個層面中,以參與能力的內容佔比例較高。其中社會知識的培養以經濟知識最為完整,價值德行多為社會所認可、較不特殊,參與能力旨在讓學生瞭解政府運作,願意與政府配合,顯得被動。 基於研究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香港公民教育,香港中小學教科書之發展,以及對臺灣公民教育之啟示等提出建議事項.最後,本研究並且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公民教育、教科書分析、香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