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社會中的「學校」:杜威(J. Dewey)與洪席耶(J. Rancière)視角之比較與辯證
    (2023) 郭展有; Kuo, Chan-Yu
    本文試圖透過Dewey與Rancière學校觀之研討,尋繹「學校何以為學校」之問題。學校,可謂是我們為開展特定之教/學,使學生擁有別於社會他處的受教經驗,而在社會中有意圈出的地方。然學校之為學校,似必隨著我們對其與社會關係之理解而有所不同。換言之,即便學校必然既「在社會之中」,又「在社會之外」,但對學校趨向或遠離社會的不同側重,將會使我們對學校及其所促成的教學,有不同的期待。藉由扣連學校希臘字源的「閒暇」σχολή(scholē),筆者試圖指出:對於Dewey,學校作為改善之雛型社會,必須在使學生參與真實社會生活,並將職業之實作活動作為連結個人與社會中介的同時;藉由閒暇,使學校作為「無外在目的」的特殊環境,來讓學生擁有持續成長的完整經驗,並得以更好地與他人互惠交流。然而對於Rancière,學校則象徵一平等之所,使學生能作為平等者學習任何事,單純地為學習而學習;但卻也必須在藉由閒暇,中斷個人資質與社會身份之對應邏輯的同時,作為學生爭議與對抗社會既有不平等感知分配的知性解放基地。而經由指出學校此一使學生以「自為目的之方式」運用時間的閒暇形式,筆者亦進一步嘗試不將焦點放在學校對社會之成效,而是通過Dewey與Rancière,捕捉學校教育工作歷程中,一方面維繫社會結構,但也可能在另一方面動搖之的內在張力;並且詮釋教師在此工作歷程中,可以促成學校此閒暇本質的雙重原則,以及透過此形式核心所能導向之雙重目的。期本文對Dewey與Rancière學校觀之比較與辯證,能協助教師對學校教育實踐之反思,而重新築建社會中支撐「民主」教/學,被我們稱為學校的地方。
  • Item
    教育作為一個形構主體問題的研究
    (2020) 楊承熹; Yang, Chen-Shi
    教育長期以來都以自德國新人文主義時期發展而來的Bildung概念作解釋,而Bildung概念的發展又可以以康德、黑格爾對於Bildung的解釋作為基礎。本研究試圖從主體問題著手,嘗試挖掘我們長久以來在教育以Bildung作為詮釋的概念下所預設之主體,指出此預設主體所產生的無法自由自我形構之爭議,並試圖尋找筆者所認為較為真實,不被本質所預設、在自我形構上較為自由之德勒茲所提出之主體觀,試圖加以了解德勒茲主體在個體的自我形構以及形構過程與外界關聯上呈現怎樣的風貌。最後並試圖以此主體的自我形構經驗嘗試對教育的Bildung論述做一補充建議。 本研究的結論認為,依Bildung脈絡下所預設之主體觀,往往造成個體自我形構以普遍理性為依歸而喪失許多生命經驗其他的可能性,再者,便是這樣理性主體與外在的和諧關係是藉由犧牲個殊性、差異性換取而來的,換言之,我們在自我的形構上總是受制於理性模式以及由理性模式發展而來的共同體論述,並沒有取得自由。而德勒茲所提出之以實驗性經驗構成之主體,一再表明了我們在主體自我形構上能夠通過拒絕並逃逸、踰越既成模式來顯現出相對於以往的自由。並且在形構過程中與外界產生不同於以往和諧的修正式關係。 本研究對於教育的Bildung論述的建議,在個體的自我形構層面上,Bildung應該不同於以往而是種永恆的創造,而非純然只是以理性或是絕對精神來啟蒙人自身進而塑造完善的理性主體,而更多的是企圖去將一個人的生活轉變為一種「創造」。在主體形構過程與外界關聯層面上,Bildung或許應該意謂著:「沒有目標的Bildung」。主體形構過程與民主社群的和諧關係處於一種本質上無法完成但彼此間可以形成一種修正式檢驗關係的狀態。
  • Item
    洪席耶(J. Rancière)的核心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一個「啟蒙試驗」的詮釋
    (2018) 郭展有; Kuo, Chan-Yu
      洪席耶是當代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其對於平等的思索,貫穿了其在政治理論、歷史、文學、藝術、與影視研究等諸領域之間「美學政治」的研討;而其於《無知的教師:知性解放的五堂課》一書所呈顯之洞見,亦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教育論述。   無知的教師,藉由以「知性平等」為預設的驗證行動,使得原先依循著「教師/有知、學生/無知」之結構配置的學習者,得以獨立運用自身知性而非依靠教師的指導來學習。具備平等信念的老師,使學生有機會中斷目前的「感知分配」,而可能創造有別於再現的差異。進而,洪席耶對師生關係的討論,亦某種程度地,呼應了康德與傅柯「何謂啟蒙」之觀點,而可扣連其中所呈顯之「現代性態度」──受監護者能夠有勇氣「在當下」進行一種實踐性的批判,而逾越「自我招致之不成熟」狀態的限制。   準此,本研究乃係以洪席耶之思想及其教育觀點的研討為經,並以康德與傅柯之啟蒙觀點與教學歷程可能之連結的問題意識為緯,所交織而成的思索。詳言之,本文首先由教育與啟蒙的關聯作為論述開展之空間,復進行洪席耶生平與思想背景的考察,以及洪席耶在美學、政治、民主、平等與解放等關鍵概念的敘明。進而,透過對於洪席耶思想的掌握,詮釋其思想的教育蘊義。   綜前所述,本文試圖論明:教學情境中知性的解放,是一對學生能否平等地運用其知性能力的試驗──一以「勇於求知!」之啟蒙的格言為教育歷程起始點的試驗。期本文的寫作能夠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於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而開展一由師生所共同開創之試驗性的冒險活動,激發異於師生間僵固名份之僭越與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