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2011) 賴文婷; Lai Wen-ting本研究旨在探論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意涵,分析探究常、無、有三個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進而從中開顯教育意蘊。期望對教育人員產生理念的相互迴盪,以在教育實務上開展更多的可能。 本研究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究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分別就常、無、有三個重要的概念來釐清,進而融會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其次,分別闡發教育的常道常名、教育的玄妙之無、以及學生的天生本德與教師的玄德涵養之蘊義。最後則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的啟發。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老子「常無有」哲學 (一)天道自然,常就在覆命的和諧中,一體常善 (二)道體沖虛,玄就在虛無的妙用無窮中顯 (三)道體終物,玄德就在生養萬物而身退中露 (四)大道流行,在獨立不改的常無中,完成周行不殆的常有 二、「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 (一)教育的常道,就在師生自在自然的一體和諧中開顯 (二)教育的玄妙,就在沖虛之無的生成原理中開展 (三)學生的天生本德是教育神聖性的根源,而教師之使命則完成於玄德之涵養 (四)教育愛的周行不殆,來自於師心的獨立不改Item 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2009) 呂宜庭; Yi-Ting Lu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意涵,釐清虛靜觀復的哲學內涵,進而開展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以期能對台灣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討老子哲學的重要詮釋進路;其次,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分別就虛、靜、觀、復之思想來加以釐清,再進而統慣虛靜觀復哲學之意涵。復次,分別闡發體道致虛、由虛而靜、靜觀照與虛靜觀復所開展之德育意涵;最後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總結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一、以融通主客觀的生命詮釋為探究之進路。 二、虛靜觀復是生命常道與常德本真的實現原理。 三、虛靜觀復哲學啟發教育者關注價值意識、實踐作為、教育視野與師生之 生命困境。 四、教育者透過致虛守靜來化解心靈與實踐作為的定執與躁動,進而以超越的觀照視野,開展師生內在的真樸之質與回歸生命的真純之德。 關鍵字:老子、虛靜觀復、常道、常德、德育Item 老子沖虛哲理對教師情緒管理之啟示(2017) 林冠華; Lin, Kuan-Hua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子的沖虛哲理在教師情緒管理上之啟示。首先是探究情緒理論,針對心理學與哲學領域的情緒相關論述進行文獻分析,接著歸納教師情緒之成因與類型,用以釐清教師情緒管理之可行途徑,包含:訂定宏觀的目標概念、理性地詮釋目標結局、轉換負面的覺知信念、檢視意向性對象的真實性、累積正向的情緒經驗,以及建立適當的自我價值感等六大方針。 再者,針對老子思想的各家詮釋進路進行文獻分析與比較分析,擇取生命智慧之詮釋方向,以哲學義理之角度探討老子思想內涵,歸納其中有關沖虛之天道玄理與人生修養意涵。從中瞭解到沖虛即是「無」,是天道之所以能發揮生成作用的生成原理,是為「無而有」的玄妙之理。此沖虛的「無」係透過道體「虛而不竭」、「無心自然」、「和光同塵」與「緜緜若存」來展現,其不僅在展現的同時成就「有」的生成作用,且是在生成作用成就的同時發揮「有而無」的玄德。透過對天道的體認,人的沖虛則是以「致虛守靜」、「滌除玄覽」、「無心無為」與「功成弗居」等修養工夫來體現,不僅使自己素樸常足,亦能不帶傷害地常善救人,最終在不居功的同時真正成全實有的理想抱負。 最後,本研究開展沖虛哲理對教師情緒管理之啟示,發現沖虛實為六大情緒管理途徑的實現原理。教師在無執著、無分別的修養中反省,才得檢視意向性對象與理性對事物進行詮釋;以自知自勝的洞見瞭解自形上天道而來之德性,才能建立屹立不搖的自我價值根源;並在明白四達的視野中,觀照他者之獨特與美好,如此在虛靜觀復的和諧中穩定情緒,也在無心自然地付出中常保幸福,故能化解實務中的負向情緒,並同時在自我認同、無私付出與不自恃的服務歷程中,涵養正向情緒。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老子沖虛哲理對教師情緒管理之方向提出啟示,並建議教師應意識到自我精神修養之重要性,同時自覺與懷抱對教育的價值理想。總結有以下三點結論: 1、老子沖虛哲理源自天道「無而有」的生成原理,在人間則是能實現所懷抱之情意理想的修養工夫。 2、教師之沖虛修養係轉化負向情緒之原理,同時也是建立穩定之正向情緒的基礎。 3、教師在產生情緒時具有主動性,當其實踐作為六項情緒管理途徑之原理的沖虛修養,始得管理在人際互動中形成之正負向情緒。Item 老子的不爭哲學及其對教育競爭之啟示(2017) 林君廷; Lin, Chun-Ting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子「不爭」哲學以及「不爭」哲學對教育競爭的蘊義,首先釐清「不爭」哲學的概念與意涵,進而開展出不爭哲學對教育競爭的啟示,期望通過老子哲學的視野,為臺灣惡性與過度競爭的教育提供不同的人文思考與出路。 本研究使用「歸納」與「演繹」兩種研究方法:先歸納與釐清教育競爭的成因和現況以及剖析老子不爭哲學的內涵。接著,針對不爭思想之內涵,演繹其對於教育競爭的意蘊;最後根據探究結果,提出本研究的總結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上的啟發與參考。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師生無可避免地處在教育競爭的現實處境裡,但競爭排名不是衡量與建立自我價值的指標。 二、老子不爭哲學以天道賦予人性本自俱足的高貴為立論基礎。 三、老子不爭思想在化解人心對名利的執著以及存全利益眾人的美好。 四、教育以人為本而一體無別,通過「不爭」來存全教育理想。 五、不爭之德體現在教師化解美善偏執、權力傲慢與生成學生所帶來的負累。 關鍵字:教育競爭、老子、不爭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