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2011) 賴文婷; Lai Wen-ting本研究旨在探論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教育意涵,分析探究常、無、有三個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進而從中開顯教育意蘊。期望對教育人員產生理念的相互迴盪,以在教育實務上開展更多的可能。 本研究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究老子「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分別就常、無、有三個重要的概念來釐清,進而融會常無有哲學之意涵。其次,分別闡發教育的常道常名、教育的玄妙之無、以及學生的天生本德與教師的玄德涵養之蘊義。最後則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的啟發。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老子「常無有」哲學 (一)天道自然,常就在覆命的和諧中,一體常善 (二)道體沖虛,玄就在虛無的妙用無窮中顯 (三)道體終物,玄德就在生養萬物而身退中露 (四)大道流行,在獨立不改的常無中,完成周行不殆的常有 二、「常無有」哲學之教育蘊義 (一)教育的常道,就在師生自在自然的一體和諧中開顯 (二)教育的玄妙,就在沖虛之無的生成原理中開展 (三)學生的天生本德是教育神聖性的根源,而教師之使命則完成於玄德之涵養 (四)教育愛的周行不殆,來自於師心的獨立不改Item 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2009) 呂宜庭; Yi-Ting Lu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意涵,釐清虛靜觀復的哲學內涵,進而開展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以期能對台灣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討老子哲學的重要詮釋進路;其次,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分別就虛、靜、觀、復之思想來加以釐清,再進而統慣虛靜觀復哲學之意涵。復次,分別闡發體道致虛、由虛而靜、靜觀照與虛靜觀復所開展之德育意涵;最後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總結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一、以融通主客觀的生命詮釋為探究之進路。 二、虛靜觀復是生命常道與常德本真的實現原理。 三、虛靜觀復哲學啟發教育者關注價值意識、實踐作為、教育視野與師生之 生命困境。 四、教育者透過致虛守靜來化解心靈與實踐作為的定執與躁動,進而以超越的觀照視野,開展師生內在的真樸之質與回歸生命的真純之德。 關鍵字:老子、虛靜觀復、常道、常德、德育Item 老子思想對教師形塑自身教師哲學的啟示(2010) 葉修齊; Sho-chi, Yeh本研究試圖探究老子思想的內涵,以及對教師形塑個人教師哲學的啟發。先從掌握中國哲學之特性作為起點,瞭解老子思想之意涵與特性,並重新去釐清及理解一些詮釋老子思想的問題,並採用王邦雄提出的「雙向圓成」的系統,將道的意涵一以貫之,作為教師修養進路指南。在教育的現場,以「師-生」與「聖王-百姓」的相似人際型態,理解「無為」概念落實在教育場域的可能,以「無」、「有」的理解可以化消教育場域中對價值的錯置與異化的問題。再從P. J. Palmer所提出的四個問題下手:「教什麼」、「為何而教」、「如何教」與「我是誰」。這四個問題的自我反問與探詢就是形塑自身教師哲學的可行歷程。當教師面對自身的雙重失落,包括內在肯認的失落和外在肯定的失落時,藉由老子的智慧能回歸自己原初的教育理想與自身的天賦特質,不失其本根而能天長地久。老子的智慧在教師形塑自身教師哲學上有著根本性的作用,成就原本教育價值的真實與學生天生本真的美好,如此方能完滿地實現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