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5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蔡惠如本土化理念在教育上的意義(2019) 蔡惠如; Cai, Huei-Ru本文旨在探究台灣日治初期的文化啟蒙者—蔡惠如(1881-1929),評析其本土思想對於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啟示。蔡惠如等一群台灣本土文化及教育意識喚醒了當時民眾的本土意識,隨著其諸多文章的出土,如此強烈與富有感染力的本土思想也從遙遠的年代傳達到了現今。每一位學生最感興趣的教材,就是與自己切身相關者。本土教材會讓學生有濃厚的親切感,在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台灣本土的教材應該是教育的起點。失落的本土教育該從增加對先賢事跡與作品的認識開始,這首要的一步,將能彌補台灣本土人文教育的空白,並是找回台灣本土精神的最佳途徑。 研究發現蔡惠如是台灣文化協會(1921-1931)的一員,雖然不及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的名氣,但其為了堅守漢文所作出的努力,對台灣文化教育有極大的意義與貢獻。蔡惠如也追求自由平等思想,並且隨著其本土意識的覺醒,從富賈一方的商人轉變為站在台灣文化意識中心的啟蒙者,傾心注力於文教事業與民族社會運動,試圖喚醒台灣人的本土意識。從他的作品及文化啟蒙活動的初步探索中,看到其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台灣文化保存盡一份心力的意志,並存有自己必須犧牲之覺悟,這種純粹的心靈實在是難能可貴。迄今對於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之相關論文研究中,多是綜合數家為研究對象,沒有一篇是針對蔡惠如個人進行深入探究的,也不曾從文化教育的層面切入,本研究盼能補足前人之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尤其對他在文化與教育的領域能有更進一步的探析。 筆者期望從蔡惠如所參與的文化運動及文學作品去體驗其所表現的時代精神(Zeitgeist),用忠實的態度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與個體生命在歷史過程中進行連結而有辯證性地開展,以透澈明白蔡惠如在日治時期所參與的文化啟蒙活動裡的真實情形及所經歷過的過程,從中分析其本土思想對當時及現代文化教育的影響。此外,更從蔡惠如身為一個熱血澎湃的文人之言行活動中,得到啟蒙本土文化的具體示例,因此除了發揚前人較少琢磨蔡惠如的文化啟蒙思想對於教育的貢獻之外,更希冀能藉由探討蔡惠如的文學作品中振興新知識青年的思想,以及身為一個有力的知識份子所發揮的道德力量,對於民主自由、教育環境甚至是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作為對今日教育之借鑑。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問題背景之闡述,第二章針對從蔡惠如的生平遭遇中,探討其本土思想之意義與形成背景。第三章從蔡惠如的文教事業與文學作品中,探究其本土文化啟蒙思想對於台灣文化教育的貢獻與影響。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從蔡惠如的本土思想與實踐之運動評析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並對失落的本土教育進行反思。 關鍵詞:文化、教育、啟蒙、蔡惠如、本土思想Item 洪席耶(J. Rancière)的核心思想及其教育蘊義:一個「啟蒙試驗」的詮釋(2018) 郭展有; Kuo, Chan-Yu洪席耶是當代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其對於平等的思索,貫穿了其在政治理論、歷史、文學、藝術、與影視研究等諸領域之間「美學政治」的研討;而其於《無知的教師:知性解放的五堂課》一書所呈顯之洞見,亦深刻地影響了當代的教育論述。 無知的教師,藉由以「知性平等」為預設的驗證行動,使得原先依循著「教師/有知、學生/無知」之結構配置的學習者,得以獨立運用自身知性而非依靠教師的指導來學習。具備平等信念的老師,使學生有機會中斷目前的「感知分配」,而可能創造有別於再現的差異。進而,洪席耶對師生關係的討論,亦某種程度地,呼應了康德與傅柯「何謂啟蒙」之觀點,而可扣連其中所呈顯之「現代性態度」──受監護者能夠有勇氣「在當下」進行一種實踐性的批判,而逾越「自我招致之不成熟」狀態的限制。 準此,本研究乃係以洪席耶之思想及其教育觀點的研討為經,並以康德與傅柯之啟蒙觀點與教學歷程可能之連結的問題意識為緯,所交織而成的思索。詳言之,本文首先由教育與啟蒙的關聯作為論述開展之空間,復進行洪席耶生平與思想背景的考察,以及洪席耶在美學、政治、民主、平等與解放等關鍵概念的敘明。進而,透過對於洪席耶思想的掌握,詮釋其思想的教育蘊義。 綜前所述,本文試圖論明:教學情境中知性的解放,是一對學生能否平等地運用其知性能力的試驗──一以「勇於求知!」之啟蒙的格言為教育歷程起始點的試驗。期本文的寫作能夠有助於教育工作者於理論與實踐的反思,而開展一由師生所共同開創之試驗性的冒險活動,激發異於師生間僵固名份之僭越與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