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
    (2011) 張雅君; Chang Ya Chun
    本論文採量化方法,以問卷調查探討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期望藉由此研究,瞭解影響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的因素,剖析災害防救人員所需要的資訊服務,以提供更適切的資訊服務協助解決其業務需求。茲將本研究之發現分述如下: 一、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需求方面:(一)執行「減災」職務是促發資訊需求的主要情境;(二)災害防救人員使用資料類型以網頁資訊為主,對於常用資料語言習慣以中文資料為主,英文與日文為輔;(三)單位內部資訊是資訊來源機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資訊。 二、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尋求方面:(一)資訊尋求依循「省力原則」;(二)圖書館或資料中心是災害防救人員找尋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三)資訊尋求時,缺乏整合查詢工具、無法即時取得、缺乏獲取最新資訊管道。 三、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使用方面:(一)選擇工作相關資訊時以資料精確性等品質因素為主要考量點;(二)資訊使用主要以報告撰寫、充實專業能力為主。 四、 災害防救人員人口特徵對其資訊行為的影響有:(一)所屬研究單位是影響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最重要之變數;(二)災害防救人員年資越深,人際脈絡管道使用越高;(三)災害防救人員教育程度越低,易在資訊尋求上遭遇困難;(四)資訊需求與使用受所屬學科領域影響。 針對研究結果以使用者角度為觀點,對災害防救單位之資源及服務提出以下建議:一、網路資源檢索之學習;二、圖書館或資訊中心之利用;三、加強關鍵資訊收集,並建立整合查詢平台;四、知識庫建立,加強推廣組織知識分享;五、災害防救專家人才庫建立與更新;六、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
  • Item
    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
    (2011) 陳瑩
    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及特性、資訊尋求行為及影響行為之因素,以及其資訊使用之情況;最後歸納出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行為模式。期望藉由本研究,可以對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在規劃展覽時的資訊行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掌握。茲將本研究之結果歸納如下。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方面:(一)資訊需求與工作任務之相關性高:策展人的資訊需求由策展工作而產生,透過其主觀認知來完整呈現展場的整體設計規劃,用以解決處理工作相關問題;(二)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展示個案之主題與目的性而異(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需求特性之因素複雜: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人口資料特性、展覽主題複雜性、策展頻率、可預測性、展示籌劃時間、目標觀眾等複雜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四)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可能持續變動直到展示完成。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尋求方面:(一)策展人尋求的資訊管道具多重性,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重要來源:策展人的資訊管道可歸納為個人知識、人際管道、其他博物館與機構、圖書館、學會/協會與組織、研討會、網際網路、電視頻道等九種,以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為重要;(二)策展人尋求資訊的類型多樣化;(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選用之要素:策展人最重視資料的正確性,同時要求資料的可用性、適用性及品質,資訊的可得性、及時性與費用也是評估的要素。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使用方面:(一)展覽是最重要的資訊產出:資訊產出內容包含展場內所有的展示物件,還有展覽相關出版品以及展覽網頁、解說導覽訓練與科學教育活動,展覽是策展人資訊使用的具體結果;(二)投稿與出版專書是最常見的資訊再利用方式:策展人因為策展需求所取得的資料,除了直接使用在展覽上,最常見的再利用方式就是投稿與出版。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自然史博物館及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一、對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一)給予充裕的展覽籌備時間;(二)建立自然史博物館館際共享之藏品資料庫;(三)提供專業策展訓練。二、對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的建議:(一)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二)加強圖書館(室)資源及服務宣導;(三)建置自然史專業領域文獻資料庫。
  • Item
    外國學生學業資訊需求之研究
    (2010) 邱香瑜
    大學圖書館是提供研究與獲取學術資源與服務的主要場域,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應考量多樣化使用者的需求,避免以資訊人員角度來進行資訊服務。近年來外國學生不斷地逐年增加,國內大學書館幾乎以同一種標準模式來服務所有的使用者,但是使用者的背景或使用的目的等不同,會有不同的需求產生,大學圖書館應站在使用者立場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資源與服務,並採取應變的對策與重新檢視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符合外國學生的需求。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外國學生在學業方面所需要的資訊並從外國學生接觸相關資訊的過程中,瞭解外國學生資訊的使用因素。本研究以十位具有正式學籍之外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深入訪談法與小型問卷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外國學生面臨的問題包括修課前、修課中與修課後三個面向;外國學生需要的資訊偏向提昇語言能力與支援課程學習的資訊;獲取所需資訊的管道主要以網際網路、人際管道與圖書館;最常利用的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分別依序是使用線上館藏目錄、課程指定參考資料與紙本資源;影響外國學生資訊的使用包含個人因素、訊息因素以及訊息來源因素;使用圖書館經驗因來自不同地區國家而有所差異。綜合以上結論並結合使用者的看法及意見,提出研究建議,期望研究結果有助於圖書館做為日後規劃設計資訊服務的參考。
  • Item
    大學生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
    (2019) 吳依玲; Wu, Yi-Li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數位原民時代大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故以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瞭解工學院、管理學院、服務產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的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2018年12月27~30日,以及2019年1月2日、3日間,發放電子問卷,總共回收629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據問題結果進行分析,提出下列結論:(一) 數位原民特性在性別、個人擁有電腦狀況、是否有網路、不同學院、父母教育程度、每天使用網路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推論Prensky (2001)的描述,數位原民在充滿科技的世代中成長,由於從小就開始接受科技的變化,故在各個因素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也不會因為不同學院背景而不同。(二)數位原民特性在接觸網路時間的長短,產生顯著差異,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年齡在18~24歲左右,這些大學生接觸網路的時間依數據結果顯示,大約是在「5年以上,未滿10年」、「10年以上,未滿15年」,這二個時間的區間,由此得知,現今的數位原民大學生,早在國小階段就開始接觸網路。(三)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資訊需求類型在工作構面,主要以「課業、報告、考試」為主;教育構面,主要以「獲得各項技能與知識」為主;日常活動構面,主要以「休閒娛樂」;休閒活動構面,主要以「創意活動」為主。(四) 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在資料搜尋實體管道方面以「同儕、朋友」為最高;在資料搜尋虛擬管道方面以,「社群網路」為最高;在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前三項統計結果,較重視資料的完整性;在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的統計結果,會選擇以同儕、朋友的方式為主,來解決資料搜集的困難。(五) 數位原民特性、資訊搜尋管道、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之間部份具有顯著影響關係。   本研究結果指出,數位原民雖然從小就在數位化的科技中成長,因此無論在行為、習慣、想法、態度都與上一個世代有不同的特性,其資訊需求、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部份與過去的研究有所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技專院校圖書館提出建議如下:(一) 技專院校大學生的資訊需求主要以課業為主,依序為實務技能及生涯規劃,故圖書館應多採購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教科書,並針對大三及大四的同學,辦理企業講座,並請畢業的學長姐回母校座談,讓學生們能及早瞭解自己的技能興趣及生涯發展。(二)技專院校較重視培養實務技能及證照考試的訓練,圖書館可增設數位學習或是證照考試練習題庫的平台,增加學習的便利性。(三) 圖書館可以使用數位科技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讓大學生透過圖像、影音等視覺特效,舉辦線上藝文活動、展覽、或數位資源學習的課程,增設多媒體互動式裝置平台、VR虛擬實境。(四)數位原民的大學生,對於創意活動有較高需求,故圖書館可以使用網路平台舉辦活動,例如:組裝電腦比賽等創意活動。(五) 數位原民的大學生,在資訊尋求行為上,較偏好同儕及社群網路,故圖書館可以善用社群網路的力量,推廣館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