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離島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以蘭嶼為例
    (2024) 楊茵庭; Yang, Yin-Ting
    本研究欲探討在離島蘭嶼鄉國小教師在實施108課綱教學之資訊需求為何,以及為解決資訊需求而引發的資訊尋求行為,並且瞭解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半結構訪談法,以九名國小導師為訪談對象,並以類屬分析形式進行訪談資料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一、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需求目的為加強教學技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或能力、師生互動及成長、培養學生為終身學習者。部定課程國語、數學、社會、藝文等科目需要額外尋找教學資訊。校訂課程為雅美族重點知識及文化學習活動,受到文化差異、資訊不對稱、教學設計跟課程目標訂定、增能課程不足影響,故全部的課程皆需要找教學資訊。二、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資訊尋求行為,線上資源為部定課程最常搜尋資訊的管道,考量因素為透過教學資源共享平台、網路社群觀摩他人教學設計,選擇教學資訊的考量因素為學生程度、課程任務易達成、內容易理解以及資訊的新穎性、多元豐富性。校訂課程以人際網路為主要尋求管道,考量因素為資料正確性,選擇教學資訊的考量因素為資料是否一致、與學生生活相關、工作需要及個人興趣。三、蘭嶼鄉國小教師實施108課綱之困難:教學專業成長機會有限、學生間明顯有知識落差、親師認知存在落差難以形成共識、課綱內容不具體、校訂課程銜接性不佳、教學資源取得困難,解決的方式為:尋求其他教師協助、增加學生社會參與的機會、請學校行政訂定校訂課程完整指引、參與研習增能。四、針對學校教育機關提出建議為:提供教師持續的專業成長和資源、提供部訂課程各領域主題的教材、教學資訊設備和學校場域、明確訂定校訂課程主題及完善的行政配套措施、成立教師社群鼓勵合作與共享。對未來研究建議為可以以量化方式進行或將研究對象設定蘭嶼鄉不同學習階段之教師。
  • Item
    臺灣大專院校女學生之減重瘦身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
    (2021) 孫立馨; Sun, Li-Hsin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達,不僅給人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之外,亦間接影響人們的生活飲食起居,在每天可見的電視中或社群媒體的廣告中,可看見美麗動人的模特或明星代言著各式各樣的商品,尤其近年在減重瘦身的議題上更是日漸直上,人們對於女性身材標準「瘦即是美」的觀念根深蒂固在大眾的心中,從而使得眾多男女性,不論是為了達到社會所給的標準或是健康問題,亦或是對於自我的控管,而規劃與進行減重瘦身的計畫,但適當的減重瘦身計畫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擁有,需透過相當多的管道進行資訊的搜尋與判別才能避免造成身體不可抹滅的損害,本研究為幫助想要或正在進行減重瘦身的女學生,能在不傷自身健康的前提之下,更加準確地掌握適合自己的減重瘦身資訊,因此,藉由探討促成大專院校女學生減重瘦身動機的因素,以及在規劃減重瘦身計畫的過程中所需的資訊種類、尋求管道及資訊選擇因素等作為日後傳遞正確的減重瘦身資訊及使用資訊管道的參考。本研究以線上招募方式進行立意取樣15位大專院校女學生為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根據研究結果,促成大專院校女學生減重瘦身動機的因素,主要來自於「追求自我」的個人因素與「特殊時機」的情境因素,資訊的類型則以運動與飲食資訊為主,資訊來源管道依照所提及的次數排序為搜尋引擎、影音平台、社群媒體及紙本書籍,而選擇資訊的重要因素以「時間的調配與金錢的考量」、「成效預估與執行的可能性」為主,在資訊正確性上依「資訊的權威性」「資訊的交叉驗證」「資訊的更新頻率及新穎性」進行判斷,在資訊的使用行為上則以「儲存閱讀,但未必實踐」、「直接實踐」、「彙整資訊後再實行」為多數,而在資訊尋求過程中曾遭遇「資訊正確性難以判斷」「搜尋結果不理想」「資訊量過大」「金錢與時間成本過高」等困難。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給資訊提供者、資訊尋求者與未來可行之研究建議:一、對資訊提供者的建議:政府官方網站資訊更新頻率應再快速且新穎,網站在設計與規劃時,也應將「闢謠」特別規劃出區域,以便瀏覽者更快速找到資料。個人資訊提供者則在分享資訊或經驗時,應多加檢視真實性與權威性,以避免造成他人身體危害。二、對於資訊尋求者的建議:在尋求網路減重瘦身資訊者,可參照本研究結果進行網路文章與資訊正確性判斷,同時也可參與學校所舉辦的相關減重瘦身課程,利用課後之於詢問專業教職人員所尋到之網路資訊。三、未來研究建議: (一)探討在不同資訊尋求管道進行減重瘦身資訊搜尋之信賴度量化研究; (二)探討規劃期與執行期的減重瘦身資訊行為差別。
  • Item
    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之資訊行為研究
    (2021) 黃鳳嬌; Huang, Feng-Chiao
    醫療器材產業與民眾就醫品質關係密切,為因應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醫療器材在科技快速的發展下不斷推陳出,投入經營的企業與就業人口不斷增加,但國內對醫療器材行銷人員之資訊行為研究相當匱乏。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探討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在處理任務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訊需求、資訊尋求來源管道和資訊尋求行為。本研究對11位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進行訪談。研究發現,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在處理不同任務時資訊需求有五大類型,包括:產品相關、技術相關、學術文獻、財稅相關與營建相關等。資訊尋求來源管道包括:網際網路、人際網絡、自己整理的檔案、醫院、廠商、資料庫、政府機構與外部單位。資訊尋求過程中遭遇困難有時間緊迫、找不到資料、沒有合適解決方案、資料不齊全與資料的可信度不足,解決的方式有換關鍵字搜尋、尋求其他管道、換其他方法尋找最終仍然無法找到想要的資訊會選擇放棄搜尋。本研究對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之資訊行為的結論: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之任務不同資訊需求有所差異、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之任務愈無法預期,資訊需求愈多元、網際網路是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資訊尋求最常利用管道、原廠是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重要資訊的來源、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重視資訊來源的權威性、良好的人際網絡能加快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的資訊尋求。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醫療器材產業及醫療器材產業行銷人員提出建議,並建議後續研究可以生物技術產業為範疇或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
  • Item
    社會性問答服務之健康資訊提問分析研究
    (2014) 吳寂絹; Chi-Chuan Wu
    隨著網路的普及發展,上網搜尋健康醫療資訊的消費者日益增加,但一般消費者上網檢索健康資訊時,通常無法透過搜尋引擎簡短的檢索詞獲得滿意的結果。社會性問答服務(Social Q&A)興起後,提供人們透過自己的語言發問,從網友提供的資訊獲得解答,加上匿名討論的特性,使得消費者樂意轉向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取代透過搜尋引擎在網路上檢索之方式,尋求所需之健康資訊。 本研究透過言語行為理論論證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網站中提問的行為,為健康資訊消費者的一種資訊尋求行為,提問的內容則視為消費者的健康資訊需求。因此,為了探索健康資訊消費者於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特徵,本研究蒐集Yahoo!奇摩知識+「醫療保健」類別中1,150則健康資訊尋求階段與健康資訊類別的問題文本進行分析,經由前導研究後確認分析構面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提問策略、行動、認知及情感之資訊尋求行為特徵;問題本身的清楚性、急迫性、篇幅長度之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身分揭露、問題類型的提問需求特徵;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以及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為顧及研究的周延性與連貫性,研究設計分為二大面向,每一面向以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質化研究取向,依循紮根理論的精神及步驟建構編碼類目,建構的同時並以紮根理論的方式發掘分析框架以外的構面,第二階段以內容分析法賦予每則問題範疇化意義後再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八個健康資訊尋求階段或十五個健康資訊類別,在語意表達及結構性特徵、提問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特徵上,分別具有時間敏感性及健康資訊類別差異性之特性。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具有多元化的特性,當面臨一種健康資訊需求時,所採取的行動並非僅是提出疑問,尚包含描述症狀、宣洩情緒或表達問題情境等多元化行為,由此亦可反映搜尋引擎無法滿足健康資訊消費者的需求,進而促使社會性問答服務盛行的緣故。在提問需求上,健康資訊消費者對於「疾病」與「醫療處置」具大量需求,最常被提問的問題類型為關於疾病治療的問題,其次為醫療處置的問題,而醫療處置的問題中最常詢問的是手術治療相關的問題。此外,社會性問答服務問題表徵之消費者健康資訊需求具清楚性、少急迫性且自我提問之特徵,此意謂著社會性問答服務中,多數健康資訊消費者當面臨健康資訊需求時,了解清楚表達問題所在的重要性,且因無法確保網友回應的時效,故需要立即性回應的問題較少透過社會性問答服務提問;而匿名性的特性則可提供提問者隱私的基本保障,即使攸關自身相當私密的問題,亦勇於線上提問以尋求網友協助。 本研究除了建構社會性問答服務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之分析架構外,亦發現社會性問答提問消費者之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確實具有階段性及類別差異特徵,研究結果除提供社會性問答服務健康資訊消費者之提問建議外,亦可作為社會性問答服務系統介面修改、政府單位衛教宣導及醫療從業人員醫療諮詢之參考。
  • Item
    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
    (2018) 吳柏瑩; Wu, Po-Ying
    路跑運動是目前民眾最常從事的休閒運動,為深度休閒活動的一種,其中女性路跑人口亦逐漸成長是值得注意之趨勢,但國內對休閒資訊行為的相關研究仍屬少數。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探討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在參與路跑運動的過程中的可能產生的資訊需求、資訊尋求管道、資訊尋求過程中的困難及解決方式和資訊使用行為。 本研究對12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進行訪談。研究發現,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的資訊需求有路跑知識資訊、運動傷害與預防資訊、賽事資訊、路跑裝備資訊、練習場地資訊、經驗心得資訊等六種。其資訊尋求管道有網際網路、人際網絡、路跑課程或講座及書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尋求過程中遭遇的困難有檢索結果不精確、資訊深度不足、無法尋獲資訊、無法判斷資訊正確性,以大量閱讀或尋求其他管道的方式解決資訊尋求過程中的困難。對資訊的使用行為有身體實踐、資訊分享行為及擬定訓練計畫,並以資訊權威性、資訊多方確認及自身的經驗或知識來辨識資訊的正確性,選擇所需的資訊。 本研究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之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的結論:資訊需求著重於路跑知識資訊的獲取、網際網路為主要的資訊尋求管道、資訊尋求管道的選擇受資訊和個人方面因素影響、資訊尋求過程遭遇困難時,以大量閱讀或尋求其他管道來解決、資訊的使用以身體實踐為主、以資訊權威性、資訊多方確認及自身的經驗或知識來辨識資訊的正確性、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具有深度休閒特質、路跑深度休閒的資訊行為著重於路跑知識、技能與經驗的獲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女性路跑運動參與者、資訊提供者、推廣女性路跑運動方面提出實務建議,並建議未來研究可以特定路跑社群為研究對象或以量化方式進行研究。
  • Item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2015) 孫以琳; Sun, Yi-Lin
    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進的時代,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求,「懶人包」成為一種新的資訊呈現方式。為了解公共議題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本研究以Big6模式為基礎擬定訪談大綱,訪談曾閱讀公共議題懶人包的PTT使用者。 研究發現,影響受訪者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包括議題的熱門程度、人際互動、自身需要以及熟悉感四項。資訊尋求的時機取決於時間有限、取得資訊的方便程度,以及對議題的主觀理解。受訪者尋求的議題資訊,則可分為事件或議題相關資訊,以及資訊落差的彌補。 歸納受訪者的公共議題資訊來源,分為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線下互動三項。受訪者獲取資訊的常見步驟包括瀏覽後搜尋、篩選資訊以及延伸閱讀。至於影響受訪者資訊篩選的因素,共有作者背景、內容優質、讀者回應、方便性四項因素。 在懶人包讀者獲得議題資訊之後,主要的資訊使用方式分為三種:單純閱讀、社群分享、引用內容。是否參與後續行動,則多半視議題而定,例如對議題是否感興趣、認同議題訴求,或者對自己造成影響。可能的後續行動包括討論、表達意見、參加相關活動或連署。 懶人包讀者在閱讀懶人包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內容過度主觀、難以理解、缺乏資料出處。討論相關公共議題時,則會遇到沉默螺旋及協同過濾兩種狀況。懶人包讀者面對認知差異時,可能選擇審慎了解、接納不同觀點,或者選擇忽略等。並比較受訪者對於不同資訊來源的評價,包括新聞媒體的比較、新聞媒體的政治傾向,以及不同資訊吸收模式帶來的影響。 最後闡述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的概念定義、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以及受訪者對懶人包的評價、懶人包對社會及讀者帶來何種影響、對其他懶人包讀者的建議等,藉此得知懶人包讀者如何評估懶人包及其影響。
  • Item
    懷孕婦女資訊需求與行動健康APP使用行為之研究
    (2016) 洪示容; Hung, Szu-Jung
    婦女在懷孕後因面臨生理及心理狀態的改變,渴望獲取充裕的資訊以因應此變化所產生之需求,故產前及產後是女性一生中搜尋健康資訊最頻繁的階段。近年來行動醫療崛起,在產科上已有許多應用,且證實懷孕婦女對於行動醫療有相當正面的回饋。隨著行動裝置與行動網路的普及,行動健康APP亦迅速發展,目前在iTunes App Store及Google Play兩大商店上的行動健康APP數量已有超過十萬款。行動醫療的熱潮藉由此延伸至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亦有越來越多懷孕婦女利用行動健康APP滿足其孕期資訊需求與進行個人健康管理。過去有許多探討行動醫療於懷孕婦女的應用個案與成效之研究,但針對行動健康APP與懷孕婦女的研究尚稱稀少,於國內亦尚未有相關研究。 本研究為了解懷孕婦女孕期健康資訊尋求經驗與其使用行動健康APP之行為,具體目的包括探討懷孕婦女孕期健康資訊需求、了解懷孕婦女孕期健康資訊來源管道及探究懷孕婦女使用孕期相關APP之行為與意見。為更了解市面上的孕期相關APP,本研究首先在前導試驗中針對30款孕期相關APP,以「資訊主題」及「功能」兩面向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為訪談法,徵集12位懷孕中且仍持續使用至少一款孕期相關APP的婦女進行訪談。 研究結果發現懷孕婦女的資訊來源管道相當豐富,包括:人際管道、紙本資源、數位資源及實體活動四大管道。不同管道有不同的使用目的與情境,管道間亦呈現互補之情況。而懷孕婦女所關心之資訊主題可分為「產前知識」、「產後知識」、「醫療資訊」、「生活資訊」四大類,且資訊需求會隨著孕期及胎次而有所變化。此外,在資訊尋求過程中所遭遇之難題為資訊適用度、資訊可信度及人際管道障礙三大類問題。懷孕婦女使用孕期相關APP所取用的資訊可分孕期知識、就診相關及日常資訊三類;使用的功能則分為紀錄記事、計數量測及其他三類。受訪者們在孕期相關APP的使用意見上,肯定APP功能的實用度與方便性,但時而發生APP閃退等穩定度不佳之情況;在APP資訊面的部分,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孕期相關APP之資訊內容未全然滿足其需求;有近七成受訪者認為APP資訊量應適中,且需經過整理摘述,得以幫助使用者快速掌握訊息。另外,對於APP中資訊的適用度及可信度是存疑的,且比起網路資源較不具新穎度。而資訊的呈現方式與介面設計亦會影響使用意願。 基於研究結果,建議我國政府重視行動醫療的推動,針對行動健康APP訂定明確的規範;建議醫療院所利用我國電子病歷完善的優勢,開發院所APP並與電子病歷串聯,於APP中提供線上掛號、即時看診進度、簡單產檢記錄查閱(如超音波圖、重要產檢數據)等實用功能,以利懷孕婦女使用醫療服務及查閱產檢紀錄;建議孕期相關APP開發者了解懷孕婦女使用APP的實際需求與偏好,提供合宜且質量兼具的孕期相關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