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專校院圖書館社群網站經營分析─以Facebook為例(2012) 林沂瑩; Yi-Ying Lin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虛擬世界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也因應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可利用各式電腦中介傳播工具達成,虛擬社群概念因此應運而生。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意識到社群發展的趨勢,於2009年開始紛紛成立Facebook粉絲專頁,希望透過Facebook強大的傳播力,將圖書館服務更無遠弗屆的推廣出去。本研究旨於探討大專校院圖書館Facebook粉絲專頁目前經營之概況,從動機面、執行面、評估面深入瞭解Facebook融入情形,並調查圖書館與使用者在Facebook上的互動狀況。 本研究以組織的創新過程為基礎架構,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在各階段融入圖書館之概況,利用訪談瞭解圖書館導入Facebook之過程、執行與管理概況,以及管理者的成效評估;另輔以內容分析法,觀察28個大專校院圖書館Face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8月31日止,記錄各館應用與維護情形,並針對Facebook粉絲專頁發佈之訊息類型、使用者回覆類型進行歸納。 由訪談結果可知,圖書館基於現有管道無法滿足、期望將訊息傳遞轉被動為主動,以及考量工具特性,因而導入Facebook,而館內同仁對於導入Facebook多數表示贊同,少數為希望服務能更加完善而提出質疑;在成效評估上,多數管理者認為有達到當初成立之目的,並期望未來Facebook能發揮學術服務的潛能。在內容分析方面,研究結果發現國內大專校院圖書館訊息更新速度偏低,發佈之訊息以館方為主,訊息內容以「宣傳活動、課程」此類型居多;使用者回覆留言以「個人導向」類型為主。最後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參考國外相關文獻,針對不同需求之對象提出具體建議。Item 我國圖書館Facebook經營現況分析及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2011) 李堃瑛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圖書館運用各種Web 2.0工具以拓展服務,提供更便利的溝通管道與讀者互動,近年來國內外均有圖書館在Facebook社群網站中建立粉絲專頁,發佈圖書館活動公告、影音記錄或開發各種便於讀者查找資訊之應用程式,而讀者亦可藉此管道發表意見、詢問問題。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大學圖書館於Facebook中經營服務的方式,藉由瞭解國內圖書館Facebook的建置內容、互動情況以及讀者查找資訊與解決問題的特性、對社群網站的接受程度等,進而歸納大學圖書館於社群網站中發展服務的方向。 截至民國99年11月,國內共有33個大學圖書館粉絲專頁及6個公共圖書館粉絲專頁,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分析國內圖書館Facebook中所設置之功能以及發佈訊息之性質及互動情況。在使用者調查部份則採用「問卷調查法」瞭解師大圖書館讀者利用圖書館參考服務詢問問題之經驗及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的看法,透過網路問卷的發放,共回收348份有效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圖書館Facebook僅有開設功能,但並未善加利用與管理,讀者於頁面中發佈之訊息以廣告、閒聊居多,且公共圖書館互動情況較大學圖書館來得熱絡。使用者調查部份,讀者較傾向自行於網際網路中搜尋以解決問題,且認為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而選擇不向圖書館求助,其中教職員使用者較少向圖書館詢問問題。大部分讀者對於師大圖書館Facebook之使用態度是正面的,且對於圖書館提供新的服務管道願意積極嘗試,但Facebook並不適合做為討論學術研究相關問題的管道。本研究建議圖書館Facebook可提供更豐富的資訊內容,與讀者的互動、回應更要積極,並可嘗試提供新的功能。Item 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之FACEBOOK內容分析研究(2012) 莊曼君; Man-Jiun Juang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消費者健康資訊尋求行為也趨向以網路來滿足需求,逐漸以社群形式受到重視。依據Alexa流量網統計資料,Facebook為2011年最受歡迎的社群網路服務平台,除了能有效串起人際網絡,實現交流與互動,更為社會創造資訊共享的延伸價值。 本研究觀察國內49個兒童身心障礙Facebook粉絲專頁至2011年12月31日止,以消費者健康資訊為關注角度,利用內容分析法試圖瞭解Facebook社群的發展情況、平台交流的重點與參與者互動的行為。 由研究結果得知以自閉症團體所成立的Facebook粉絲專頁比例最高,而且大部分多由正式機構所成立,也盡可能提供社群基本資訊,儘管多數Facebook粉絲專頁經營正常,但更新維護頻率仍有加強空間。至於社群成員發布的訊息主要是以喚醒意識的內容最多,也較常提供資訊性社會支持來幫助兒童身心障礙團體,但成員主動尋求支援的情況就不慎積極,在平台中也能體現消費者健康資訊的特徵與重要性,包括:提升醫療照護、促進健康、安心就醫、請領保險與安全用藥等。此外,參與者互動以按「讚」為最,留言行為次之,分享功能使用最少,留言內容多以發表評論類型進行。最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具體建議,作為規畫或服務的參考。Item 圖書館對網路技術的迷思:以Library 2.0功能談起(2016) 林揚凱; Lin, Yang-KaiLibrary 2.0的定義為:「Library 2.0是一種持續性及目的性之變動模式,其透過參與以及使用者導向的服務,以強化圖書館使用者的經驗。」(Casey& Savastinuk, 2006)因此,圖書館將不再只是資訊取用的場所,而更著重圖書館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藉由社群經營、互動分享的服務,讓資訊被再利用、加值與推廣。縱觀國內外有關圖書館Library 2.0的相關研究大多偏重在技術以及其應用面上,對於使用者需求與使用成效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本論文研究以國內大學圖書館以及圖書館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內大學圖書館Library 2.0服務的使用效益以及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對於Library 2.0的認知差異與需求。 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問卷調查以及館員訪談來了解國內大學圖書館Library 2.0應用的現況以及使用成效,研究發現目前大學圖書館最常使用的工具為Facebook,使用率為65%,若以Facebook來看可以得知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情況不佳;另外經由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使用者對於圖書館提供的Library 2.0服務滿意程度雖然略高於最低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尚未到達使用者所期望的需求水準。以身份別來看,國立大學的使用者滿意度高於私立大學,而大學生的滿意度高於研究生,館員的滿意度最低;以Facebook為例,目前圖書館經營粉絲專頁的定位大多為訊息公告、活動宣傳的平台,而且大部份的圖書館沒有專責管理維護的館員;最後交叉分析問卷與訪談結果發現圖書館與使用者之間對於Library 2.0服務的認知有落差,其中差異最大的部分為「館員了解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與「可以迅速回應使用者的問題與建議」,這代表圖書館在這兩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