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以BIG6大六教學法資訊素養融入高中新興科技教學之探究
    (2024) 王淑蕙; Wang, Shu-Huei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的成效。研究者藉由發展資訊素養融入課程的教學設計,探究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新興科技議題課程的實施成效及面臨困難,呈現修課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專業成長,同時亦關注圖書館及圖書教師在實施資訊素養課程中扮演之角色。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東部某高二來自不同班級且資訊素養基礎各異的十一名多元選修課學生,規劃以新興科技議題為核心,BIG6大六教學法為架構,進行六週的資訊素養課程。研究者透過觀察法、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利用現場觀察記錄、教學反思紀錄、學生學習單、自我評量表及小組評分表、訪談錄音資料等研究工具,最後歸納資料以評估學習成效。研究結論表明,BIG6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新興科技課程具有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學生在資訊素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創新思維均有成長。透過縝密規劃和有效教學策略運用讓資訊素養課程得以順利推動,儘管面臨課程設計需滾動修正及教師負擔加重等挑戰,但通過圖書館支援將能提供更多的奧援,例如透過與圖書教師的協同教學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圖書館在課程中扮演輔助教學的關鍵角色等。研究建議有下列四點。首先,為了提升資訊素養融入新興科技教學的效果,應調整BIG6大六教學法,設計跨領域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學習能力。教師應靈活運用BIG6步驟,根據學生需求調整授課,並鼓勵參與競賽或活動來鞏固知識。其次,圖書館需更新資源,創建支持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的環境,定期舉辦資訊素養研習作為教師教學的支援。此外,圖書教師與學科教師應協同教學,共同設計課程內容,提供即時指導,並進行教學反思和經驗交流,學校行政亦應提供資源和支持,鼓勵協同教學。最後,未來應擴大研究樣本和時間範圍,驗證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和長期效益,以推動各校資訊素養教育的發展。綜上所述,本研究提供未來高中推動資訊素養教育一個有效教學模式和寶貴的經驗。透過學科教師及圖書教師的協同合作,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靈活調整,可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能力,實現資訊素養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並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 Item
    醫事人員接受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課程之行為與態度研究
    (2021) 張愛鈴; Chang, Ai L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醫事人員對於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訓練課程之使用行為與態度,採問卷調查法進行,共回收問卷200份,回收後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t檢定(t-test)、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Spearman 相關係數等方式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為:醫事人員參加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課程選課的需求以索引摘要全文類資料庫為主;修課情況與臺灣指標醫學中心圖書館之醫事人員之選課情況無差異,對線上課程需求時間建議單堂以30分鐘為佳。醫事人員參加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課程以取得在職教育學分認證或撰寫升等報告論文因素為主因,另因新冠肺炎產生的分艙分流的工作形態及防疫意識疫情因素形成遠距課程的推力,課程內容的型式則建議結合線上及面授優點之混合式課程;醫事人員參加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課程之課後資訊素養分數皆有所提升,滿意度以使用性、整體教學為最佳;不同背景單位類別及不同臨床年資之醫事人員,滿意度沒有差異性。所有醫事人員在整體教學面向的滿意度最高,此外,網路連線品質及平台環境之提升可以做為後續醫院無線網路建置及線上課程平台建置的改善方向。最後,依據實證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醫院圖書館線上教育課程規劃者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2015) 孫以琳; Sun, Yi-Lin
    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進的時代,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求,「懶人包」成為一種新的資訊呈現方式。為了解公共議題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本研究以Big6模式為基礎擬定訪談大綱,訪談曾閱讀公共議題懶人包的PTT使用者。 研究發現,影響受訪者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包括議題的熱門程度、人際互動、自身需要以及熟悉感四項。資訊尋求的時機取決於時間有限、取得資訊的方便程度,以及對議題的主觀理解。受訪者尋求的議題資訊,則可分為事件或議題相關資訊,以及資訊落差的彌補。 歸納受訪者的公共議題資訊來源,分為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線下互動三項。受訪者獲取資訊的常見步驟包括瀏覽後搜尋、篩選資訊以及延伸閱讀。至於影響受訪者資訊篩選的因素,共有作者背景、內容優質、讀者回應、方便性四項因素。 在懶人包讀者獲得議題資訊之後,主要的資訊使用方式分為三種:單純閱讀、社群分享、引用內容。是否參與後續行動,則多半視議題而定,例如對議題是否感興趣、認同議題訴求,或者對自己造成影響。可能的後續行動包括討論、表達意見、參加相關活動或連署。 懶人包讀者在閱讀懶人包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內容過度主觀、難以理解、缺乏資料出處。討論相關公共議題時,則會遇到沉默螺旋及協同過濾兩種狀況。懶人包讀者面對認知差異時,可能選擇審慎了解、接納不同觀點,或者選擇忽略等。並比較受訪者對於不同資訊來源的評價,包括新聞媒體的比較、新聞媒體的政治傾向,以及不同資訊吸收模式帶來的影響。 最後闡述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的概念定義、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以及受訪者對懶人包的評價、懶人包對社會及讀者帶來何種影響、對其他懶人包讀者的建議等,藉此得知懶人包讀者如何評估懶人包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