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智圖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科普文本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2024) 王兆民; Wang, Chao-Min本研究以心智圖(Mind-Map)繪製應用在國小中年級科普閱讀文本理解,探討心智圖對於孩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依據已有的研究,教師以教授學童繪製心智圖來進行閱讀理解輔助,有助於學童對文章結構、段落大意、心得發表、個人知識整合有所幫助,並且可將所閱讀訊息、關鍵字等整合。本研究以行動研究課程設計方式,指導學童繪製心智圖輔助於科普文本閱讀理解,並假設學童在學習繪製心智圖後,對於文章理解,有正面影響。本研究閱讀理解課程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實施對象,進行為期八個星期心智圖繪製課程,並施以閱讀理解評量前後測與回饋問卷瞭解學生學習情形的改變。研究結果發現:一、心智圖學習課程能增進學生對科普文章閱讀理解能力。二、學生在課程實施後,低分組學生在提取訊息能力,高分組在推論訊息能力有獲得提升。三、行動研究教學回饋問卷分析顯示「課程滿意程度」和「提問教學方法」、「課程滿意程度」與「知識學習理解」以及「提問教學方法」和「知識學習理解」有顯著的相關性。四、女生在閱讀理解前後測進步的情形優於男生。五、經濟弱勢學生與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課程實施後有獲得提升。Item 高中英文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21) 林宜臻; Lin, Y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深度討論融入高中英文閱讀課,是否能增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 研究目的有三: 其一為探討深度討論在個案高中合宜的教學模式;其二為探究進行深度討論教學對個案高中學生閱讀理解與態度之影響;其三為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與教師未來設計課程之參考。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學校24位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英文課進行十週的深度討論課程,利用Lexile閱讀檢測系統、學生學習紀錄、錄音轉譯編碼資料、教學省思札記、學生問卷、訪談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果如下:一、深度討論在個案高中合宜的進行教學模式為,第一以異質性分組進行討論,搭配明確的討論規則,並善加運用多元適當的合作學習策略。第二教師本身需要具備深度討論是以學生為學習主權的認知,並且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方針,提供舒適自在的討論環境。第三掌握學生多元的學習特質,為各別學生提供適當的鷹架與協助。二、研究對象在接受實驗課程後,整體的英文閱讀理解表現達顯著進步,同時又以低分組閱讀理解的進步幅度為最大。在英文閱讀態度方面,整體的英文閱讀態度達顯著進步,低分組在實驗後顯示具有最佳的閱讀態度,同時低分組閱讀態度的提升幅度也最大。Item 國小國語課深度討論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2018) 蕭淑芬; Hsiao, Shu-Fen本研究旨在探討深度討論融入國小國語課透過提問討論的方式,是否能誘發學生思考及討論更多不同層次問題?研究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深度討論在國民小學合宜的進行教學模式;其二為國小學生進行深度討論學習差異變化如何? 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臺北市A學校六年A班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國語課的課程進行二學期的深度討論、經小組討論錄影、錄音轉譯編碼資料、教學觀察紀錄省思札記、學生問卷、訪談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 教師從講述式教學在嘗試期轉為引導教學者,並以學生提問討論為主的教學模式取代教師部份講述,在正式討論期在教學策略上認同並實踐深度討論教學,運用同儕合作學習提升學生思考、提問、口語表達能力。 深度討論在國小國語課合宜的進行教學模式教師先熟悉並認同深度討論教學,指導學生練習個人提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金魚缸討論示範,再透過異質分組進行小組討論。 二、 研究對象在進行深度討論教學後皆表示喜歡課堂進行討論教學且對於課文理解、提問能力、回應從測試型到求知型問題事件類型及回應次數皆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