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Item 日本帝國軍港在澎湖的形塑:衛生用水供給對馬公軍事地位的提升(2020) 饒維平; Jao, Wei-Ping1895年3月末,日軍在甲午戰爭進入尾聲時出兵佔領澎湖,為臺澎地區獨有的「日佔時期」,日本並在馬關條約簽訂時,要求將澎湖、臺灣及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澎湖也為全臺最早進入「日治時期」的區域。日軍攻澎全程僅歷時3日,便佔領澎湖全域,然而真這的考驗才要開始。日軍在戰鬥過程中的陣亡人數屈指可數,但因澎湖水源匱乏,日軍衛生用水條件不佳,致使霍亂在軍中急劇擴散,最終導致千餘兵士病歿,使日軍意識衛生水源的重要性。 日軍正式統治澎湖以後,在澎湖設置軍事機構。其中以1901年升格的海軍「馬公要港部」,為日本帝國南方最重要的軍港;1903年設置的「澎湖島要塞司令部」,是衛戍帝國軍港的重要守衛,如此砥定澎湖的軍事組織構成。軍事單位的進駐,也使日軍對衛生水源的需求愈加迫切,驅使日軍進行一系列水源設施的發展與建設。 統治初期,各項設施百廢待舉,日軍難以在短期內尋得水源,故自日本本土徵調「海水蒸餾機」,供駐澎的海陸軍及澎湖廳相關單位用水。1905年日俄戰爭時,澎湖的軍事地位更加彰顯,來港補給、休整的海軍艦艇倍增,日軍擴增軍備物資貯量,增建大型「海水蒸餾機」,增加軍事補給的能量。水源供應量的提升,也使澎湖在日俄戰爭結束後,仍是日軍區域補給的重要據點。 「海水蒸餾機」的使用有其限制與缺陷,權衡之下不適作為唯一的水源供應設備,故日軍也積極設置「鑿井」,並在1912年興建「馬公要港部水道」飲水設施。隨艦艇來港日增,「馬公要港部」的水源設備日益發展,最終備有「海水蒸餾機」、「鑿井」、「馬公要港部水道」等3種水源設備交互使用,也使澎湖的軍事地位日益彰顯。 因來港艦艇的增加,海軍兵士大量進入澎湖,馬公市街作為澎湖的軍、政、商的中心,士兵的日常生活、休憩,自然也與馬公市街密不可分。為維護馬公市街的衛生環境,1927年起興建「馬公水道」,以國家的力量,扶持地方的衛生用水建設。 各項水源設施的完備,穩定「馬公要港部」的水源供應,使澎湖成為日本前進「南支南洋」的重要海軍根據地。「馬公要港部」軍事機能的提升,使其擔負中國沿岸1,200海浬的警備工作,擁有足夠艦艇守衛臺灣海域、執行海上救難與護航任務。水源設備的完善,不只防治疾病傳播,更促成澎湖軍事地位的提升,是「馬公軍港」成為日本帝國南方海軍根據地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