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

前言

為全國歷史最為悠久大學之一,其教育、藝術、文學、音樂、體育等領域素來享有盛名。管理學院所成立之系所學程,奠基于此優良基礎上,得以發展具特色之跨領域課程。本院同學修習必備商管專業知識之外,更同時涵養優秀管理者必備的寬廣視野與良好溝通能力,以期成為當代與未來產業之管理與領導人才。

本院願景

培育具全球視野及人文素養之經營管理與領導人才。

整合臺師大多元領域特色,展現管理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創新。

掌握社會需求及脈動,打造卓越永續之管理學院。

本院宗旨

追求學術卓越、吸引優秀學生、鏈結國際移動、鼓勵產學互動

本院目標

打造優質生師比例、提升雙向國際移動、推動跨院跨界合作。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行動支付服務忠誠度影響機制之探討:推敲可能性模型觀點
    (2020) 謝易呈; Hsieh, Yi-Chen
    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盛行,也隨之帶動起行動支付的熱潮,尤其以亞洲地區國家(如:日本、南韓、中國)最為風行。行動支付在台灣的普及率逐步提升,此現象除了意味著行動支付在台灣的發展也逐漸步上了軌道外,也代表著半數的台灣居民都有使用過行動支付的經驗。因此,我們認為:「使用過後是否產生黏著度」是現今最重要的議題,故本研究著重探討使用者對於行動支付服務商的忠誠度。 在調查此議題上,本文採用推敲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做為理論基礎,探討消費者是否從中央路徑(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以及從周邊路徑(名聲、組織保證),最終對行動支付商產生忠誠度。本文也將“行動支付知識程度”做為調節變數,檢視其對於使用忠誠度的影響。 本文採用問卷調查法,分析台灣地區消費者對於行動支付服務的忠誠度,最終蒐集500份有效樣本。根據分析結果,當消費者接收到優良的訊息和服務品質,會使得消費者認為使用行動支付服務對於進行交易是有幫助的,進而對其服務產生忠誠度。本研究另外一項關鍵的發現是:行動支付知識程度和信任對於忠誠度產生負向交互作用。當消費者行動支付知識程度偏低時,信任將扮演重要的角色,使得消費者有意願使用行動支付,因而產生忠誠度。
  • Item
    誤導式產品論點如何影響低客觀知識消費者透過中央路徑處理說服資訊
    (2018) 王馨儀; Wang, Hsin-Yi
    自1980年代以來,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已被廣泛使用在行銷領域,探討消費者對產品形成態度的過程。本研究將消費者的涉入程度進一步定義,在具備高動機、高主觀知識的前提下,若同時具備高客觀知識者為高涉入消費者,不具備足夠的客觀知識者為低涉入消費者,並進一步探究當消費者面對具有誤導廣告詞之產品廣告時,高低涉入者是否皆以中央路徑來形成對產品的態度與態度確定性。 本研究結果證實,在面對含有誤導廣告詞之產品廣告時,高涉入專家與低涉入非專家消費者皆會採取中央路徑來形成對廣告的態度確定性。亦證實當廣告產品並非消費者所熟悉的物品時,其態度強度將不受論點品質影響。
  • Item
    核心論點屬性如何影響高涉入之消費者之產品評價
    (2018) 陳佳雯; Chen, Chia-Wen
    用來解釋消費者態度的推敲可能性模型自從1980年代開始被廣泛的應用在行銷的領域。在本研究中,定義了強弱論點以及中立論點的論點診斷性,並進一步探討了論點品質及論點診斷性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結果指出,高論點診斷性的論點能幫助消費者判別不同品牌產品之間的優劣,且如果論點診斷性是低的,高涉入程度的消費者則無法依此論點來判別產品的品質優劣,對於產品的態度也會是負向的;反之亦然。 關鍵字:推敲可能性模型,論點品質,論點診斷性,修正模型
  • Item
    探討高涉入與極端高涉入對偏誤修正效果之差異
    (2017) 羅子惟; Lo, Tzu-Wei
    基於人們有動機持有正確的產品態度,在面對廣告資訊時,將盡可能排除偏誤因子或其他影響因素,以達到態度修正之精準判斷。 在行銷領域中,推敲可能性模型(ELM)時常用來衡量消費者的產品態度,本研究欲探討Kang and Herr於2006年發表文獻中之假說,在ELM與偏誤修正架構下,加入論證充足性作為一干擾變數,代言人作為偏誤因子,透過高與極端高涉入程度以及四種產品論證之操弄,進一步證實高涉入者在產品論證不充足的情況下,會如同Kang and Herr文獻中提及的極端高涉入者,皆以中央路徑處理廣告資訊,並且察覺代言人為無相關的產品核心資訊,視之為偏誤因子並做出偏誤修正行為,得以證實Kang and Herr於2006年文獻假說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