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

前言

為全國歷史最為悠久大學之一,其教育、藝術、文學、音樂、體育等領域素來享有盛名。管理學院所成立之系所學程,奠基于此優良基礎上,得以發展具特色之跨領域課程。本院同學修習必備商管專業知識之外,更同時涵養優秀管理者必備的寬廣視野與良好溝通能力,以期成為當代與未來產業之管理與領導人才。

本院願景

培育具全球視野及人文素養之經營管理與領導人才。

整合臺師大多元領域特色,展現管理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創新。

掌握社會需求及脈動,打造卓越永續之管理學院。

本院宗旨

追求學術卓越、吸引優秀學生、鏈結國際移動、鼓勵產學互動

本院目標

打造優質生師比例、提升雙向國際移動、推動跨院跨界合作。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目標物、促發物與不重疊範圍對對比效果影響之研究: 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之延伸
    (2017) 許益盛; Hsu, I-Sheng
    此篇論文主要延伸(Chien, Wegener, Hsiao, and Petty 2010)所提出的「解釋範圍重疊模型」(The Dimensional Range Overlap Model, DROM),他們認為決定對比效果是否發生是在於促發物的解釋範圍和目標物的解釋範圍不重疊。而我們此篇研究主要操弄了促發物與目標物解釋範圍不重疊的三大因素: 促發物的解釋範圍大小、目標物的解釋範圍大小以及促發物與目標物的解釋範圍之間的距離。 因此,我們建立了三個假說模型,來驗證影響對比效果關鍵因素。假說一: 在固定促發物的解釋範圍和目標物的解釋範圍情況下,促發物與目標物的解釋範圍之間的距離越遠,對比效果越強。假說二: 在固定目標物的解釋範圍情況和促發物與目標物的解釋範圍之間的距離,促發物的解釋範圍越大,對比效果越強。假說三: 在固定目標物的解釋範圍和目標物與促發物的最適代表值,在促發物與目標物解釋範圍不重疊情況且寬促發物範圍可涵蓋窄促發物範圍,我們預期較寬的促發物可以產生更強的對比效果,並且促發物在對比效果後的解釋範圍會變寬。 而本研究經由實驗驗證了我們的假說一,具有顯著性效果,而假說二與假說三則是部分成立。此外,我們也發現促發物在對比效果後,促發物最適代表值產生了遠離目標物的現象,可以一併驗證相互假設的理論,促發物不僅會使目標物產生對比效果,且目標物也會給予促發物同等的對比效果,類似於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其效果相等,方向相反。 未來可以再進一步探討比較促發物與目標物解釋範圍的不重疊範圍和促發物的解釋範圍對於對比效果之影響,期許藉由本研究的貢獻,更進一步延伸與推廣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之理論。
  • Item
    多重背景下之脈絡效果 : 解釋範圍重疊模型之延伸
    (2014) 呂則賢; Lu Tse Hsien
    過去學者已經對於消費者如何形成產品評價,發展出許多模型。「解釋範圍重疊模型」(Chien, Wegener, Hsiao, and Petty 2010) 指出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評價。受到促發物的解釋範圍以及所評價之目標物的解釋範圍,兩者之間是否重疊所影響。當兩者解釋範圍有重疊,產生同化效果(Assimilation Effects) ; 無重疊則產生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s)。「相互假設」 (Hsiao 2002)則指出,不僅所評價之目標物會受到促發物影響,促發物同時也會受到目標物所影響。 根據前述二模型、本研究欲探討,當消費者面對兩個促發物時,目標物的評價會如何受到兩個促發物的影響。本研究假設當 1. 有兩個促發物時,兩個促發物會先相互影響彼此¬。 2. 而後、相互影響後的促發物,同時影響目標物。 3. 促發物或者是目標物的確定性越高則移動幅度越小;反之則越大。 4. 促發物或是目標物在受到影響後為同化效果或者對比效果,由彼此解釋範圍是否重疊所決定。 為驗證假設,主實驗採組內設計。每位受測者都需接受三階段的問卷,衡量其對產品評價的改變。第一階段、我們為各受測者找出適用的目標物與促發物,作為尚未受其他因素所影響的原始評價。第二階段則同時呈現兩促發物,觀察促發物如何彼此影響。最後、第三階段同時呈現兩促發物及目標物。測試目標物如何受到兩促發物所影響。 由於實驗流程對受測者而言,過於複雜和漫長。實驗結果並未如預期顯著支持假設。本實驗結果發現受測者多次作答後,對於產品的評價有趨中系統性移動的現象。我們推測下列原因導致此現象。1..組內受測者的實驗設計,讓受測者在多次填答問卷後,產生疲累而快速填答所致。2.多次填答問卷產生學習效果。受測者注意日常生活更加極端的產品。使得原本認為極端的產品往中間靠近。雖目前無法驗證先前所提出之假設。但是我們仍然相信我們依據過去理論基礎所發展的假設。未來研究若能改進本研究所提到之實驗流程上之困難,便可證實目前假設。
  • Item
    雙重背景下之脈絡效果:正負促發物對產品判斷的影響
    (2014) 呂睿益; Lu Ruiyi Eunice
    很多理論與實證模型都專注於研究促發效果的影響力,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Chien et al. 在 2010 年提出的「解釋範圍重疊模型」(The Dimensional Range Overlap Model, DROM), 更進提出理論假設,促發物與目標物兩者之間是否重疊,會決定促發物與目標物兩者是產生同化效果 (Assimilation Effects) 還是對比效果 (Contrast Effects)。本研究在 DROM 模型單一促發物的架構下,使用兩個促發物來檢視促發效果,並納入 Hsiao 的「相互假設」 (Reciprocity Hypothesis ) (2002),觀察兩個促發物之間重疊與否是否會彼此影響,是否會產生促發物之間的同化效果或對比效果。 本研究的四個實驗中的第一階段,分別先讓兩個促發物不重疊、目標物各別與負和正的促發物有著不同程度的重疊、最後再整合讓目標物與兩個促發物同時重疊。第二階段衡量了兩個促發物之間的促發效果,以及促發物各自與目標物之間的促發效果。 本研究只有第二個實驗結果顯著,發現負的促發物與目標物出現顯著的同化效果。儘管其他三個實驗的結果並不顯著,但是其實驗結果大致上反映了與我們預計相同的移動方向,支持其假設,只是並未通過統計檢定。
  • Item
    雙重促發物下之周邊效果:正負促發物如何影響消費者判斷
    (2016) 林智慧; Hayashi, Chie
      不同於以往的研究,「解譯範圍重疊模型」(Chien et al, 2010) 與Hsiao的「互相假設」對於分析影響消費者評價移動的促發效果是更延伸的模型。Chien et al提出的「解譯範圍重疊模型」、評量對於促發物和目標物之間的消費者態度,並從這兩者之間的解釋範圍是否重疊來決定促發效果為同化效果或對比效果。Hsiao的「互相假設」提出促發物與目標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本研究延伸這兩個理論,探討消費者受多種促發物影響後,對目標物評價的改變。本探討的是當消費者在面對一正價與一負價促發物的情況下,對目標物的評價會如何移動。   本研究的實驗結果是四個假設都不支持,但是提供商品評價如何移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