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04-??) 廖敦如長久以來學校教育往往過度依賴視廳器材,來引介教室外所發生之事,卻很少帶領學生,直接去經驗環境週遭的事物,因而許多藝術教育學者紛紛主張,藝術教育課程必需更積極推動社區參與,來反應學生對社會意義的關心和自我意識的表現;也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行動研究」來研擬:(1)「建構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2) 以社區環境資源為媒介來進行教學之可行性;(3)進一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目的,研究者挑選學校附近具有歷史及文化意涵的四個場域,分別以藝術為主軸的統整方式進行教學,其研究過程為:「產生問題」、「研擬可行方案」、「修正後再規劃」、「採取實施方案」、「評鑑與回饋」、「公開結果」等等。此課程長達一學期,其中需不斷地檢討與反省,並與校內、外專業人士協同教學,才能逐步修正與完成教學。故本研究的心得為:(1)本研究是藉由文獻資料、教學場域評估、學校團隊支援,而逐一發展「建構環境」的藝術課程;(2)抽取社區環境中相關歷史、人文、生態等資源,可以設計多元性及廣泛性的藝術課程;(3)藉由教師教學資料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分析,可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並進一步提出的研究檢討為:教學者不斷進修有助於提升教學內容;學校團隊的支持有助於課程的推展;社區資源的融入有助於藝術教學的延展。Item 建構社區文化圖像之藝術行動課程(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 廖敦如; Tun-Ju Liao現今的教育場域已逐漸向外擴散,範圍不再限於校園內,議題也擴及社會及職場,高等教育希冀能培養出積極參與各種公共事務的學生;而針對大學的通識藝術教育,應該設計什麼課題?活用何種教學方式?讓大學生能夠將藝術學習,內化成一種能力,進而成為一位生活藝術的實踐者,是本研究關切的議題。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目的為:一、發展「行動學習」為教學策略之「社區文化」主題式通識藝術課程;二、進行本課程之實施成效評量。其課程實施結果為:一、「行動學習」的教學策略融入藝術課程中,可引發學生藝術實踐與藝術改革的行動力;二、「社區文化」為議題的藝術課程,可以逐年更換其社區行動場域,透過課程內容深化學生與社區文化的互動;三、透過多元評量機制的建立,可多面相地瞭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