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6-??) 劉秀嫚; 李琪明; 陳延興; 方志華; Show-Mann Liou; Chi-Ming Lee; Yen-Hsin Chen; Chih-Hua Fang
    本研究針對525 位學校教育人員、學生家長與民間團體代表進行全國性問卷調查,以瞭解其對於我國品德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及面臨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看法。結果顯示:一、品德教育在各教育階段採多元但隨機方式實施,其中個人品德修養與團體規範的教育成效尚佳,但較缺乏公民意識與道德思辨能力之養成;二、品德教育實施之主要困難來自媒體與家庭負面影響,以及師生未予以積極重視;三、受試者對於應著重的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有所共識;四、單獨設科為多數教育人員與家長期望之品德課程模式;五、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須強化的配套措施含師資、教材、網路資源、行政支援與親職教育等。最後,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的討論與初探性的建議。
  • Item
    道德社群之檢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2-04-??)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我國現階段校園倫理面臨衝擊與挑戰之際,期以公民社會與社區總體營造等理想,建構學校道德氣氛之願景-「道德社群」。另德育潛在課程向有其不容忽視之影響力,尤以我國國民中小學正值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之時,原採科目中心之德育課程勢將轉化為非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此種「由顯而隱」、「從點到面」之趨勢,益加凸顯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營造之重要。故本研究針對我國國民中學階段,選擇北市一所國中,以俗民誌研究法,進行道德生活與氣氛實況之探索與了解,並以道德社群之理想,提出批判、反省與改進之道。 本研究結論分為理論與實證兩部分,在理論方面奠基之理念為:校園道德社群之理想乃以公民社會與社區總體營造為基礎;且其校園應具有正義、關懷與紀律之多元互補道德氣氛。另在實證方面所得發現,該國中個案特點為:(一)具有成規與傳統校風之歷史悠久校園;(二)一週學校生活中處處充滿道德意涵,然各類課程重點取向則有所不同;(三)校園道德氣氛儼然成形並著重和諧氣氛,學校成員亦多強調溝通,然積極參與仍有不足。根據結論乃提出三類建議:(一)針對個案研究學校之建議;(二)對運用質性研究之反省;(三)對後續研究路徑之建議。
  • Item
    我國國中小校園道德氣氛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4-??) 李琪明
    本文係針對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所知覺校園道德氣氛之調查研究。其理論基礎有二:一是以L.Kohlberg所提倡的「正義社群」理念,及其後有關道德氣氛之相關研究,歸納而為「正義取向」的道德氣氛;二是溯自 C.GilUgan所提出的另一種聲音(關懷),以及美國近年來所強調「關懷」氣氛的「新興品德教育」推動,形成「關懷取向」的道德氣氛。本文除採取文獻與理論探討,以及專家焦點座談外,主要研究方法係以國外學者授權中譯且略經修正的二份問卷(分別稱為正義量表與關懷量表),於2002年2-4月間以分層立意取樣調查方式,針對國小五年級及國中二年級學生,施測全國48所學校共計270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1)學生在正義取向方面對於「道德假設議題」分量表得分稍低,在「學生與學校關係」上分數較高,整體而言稍高於中間值。(2)至於在關懷取向方面以「學生對尊重的感受」分量表得分稍高,「學生對友誼與歸屬的感受」得分較低,「學生對於形塑環境的感受」居中,整體而言其關懷氣氛較「普通」稍高。(3)針對正義或是關懷取向在不同地區(北部/中部分數高於南部/東部)、學校規模(小型學校分數高於中/大型學校)、學生性別(女生分數高於男生)、教育階段(國小分數高於國中)等變項之差異均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藉由本研究對於我國國中小校園道德氣氛的關注與整體瞭解,在學術理論方面可望強化國內對於道德教育研究的實徵性研究,以使其理論與實踐間連結更為緊密;在學術應用方面也期能有助於德育政策加強學校文化與氣氛之關注,以提昇未來德育的實施與評鑑,並進而達到學校中心之道德社群願景。
  • Item
    國中小品德校園文化營造實徵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8-12-??) 李琪明
    研究試圖擬定一個兼顧本土與國際性的道德社群方案,以建構具科學且專業的品德校園推動參考模式。茲選取國中小各一所為合作夥伴,歷經兩年研究歷程,採用質 量兼顧的多種研究方法加以規劃、執行與評鑑,包括專家諮詢座談,工作坊與會議的舉辦,以及準實驗研究的訪談、觀察與問卷調查等。經分析與討論歸納數點結 論:一是品德校園彰顯了品德教育融入各類課程具可行性;二是品德校園實施後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品德教育知能有所增長;三是家長與學生參與品德校園推動後之角 色被強化與肯定;四是系統且密集的品德校園推動可證明其有效性。據此,本研究針對歷程與結果分享四點反思,並提供研究社群及教育行政機關數點建議,以促進 品德校園的永續發展。
  • Item
    校長道德發展及其品德校園營造之質性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3-??) 李琪明; Chi-Ming Angela Lee
    本研究結合品德教育與校長領導理念,聚焦中小學校長之道德發展及其校園營造關鍵角色,希冀達致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為瞭解中小學校長的道德發展意涵;二為瞭解中小學校長營造品德校園的策略;三為對於校長道德發展及其品德校園營造提出反省與建議。研究者透過親訪19 所中小學校園,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其校長,並以質性探究之詮釋學方法進行訪談內容的剖析,歸納出研究結果的四個主軸:校長對於品德教育的觀點、校長面臨的道德兩難議題及其考量因素、校長的德育信念與道德核心價值,以及校長的品德校園營造策略等面向的特點。藉由理念基礎與實徵文獻對於研究結果的辯證與批判,提出對於校長領導、品德教育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