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五年級網路資源合理使用之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6-12-??) 吳佩芬; 周倩; Pei-Fen Wu; Chien Chou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網路資源合理使用」之認知情況,並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發展適合之課程單元與教學策略。首先,本研究編製網路資源合理使用之雙層次測驗,以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網路資源合理使用之迷思概念,採行動研究歷程模型為研究架構,並輔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以第一研究者為教師,實際進行兩個循環的教學活動及修正課程單元,最後藉由學童課後意見調查表、訪談、觀課教師與研究者自我反思來評鑑其教學成效。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相關研究、教學設計之參考。Item 多元教材運用於「班級經營」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7-08-??) 王千倖本行動研究藉由回答下列兩個研究問題,以探究多元教材的教育意義與價值:(一)職前教師是否可藉由漫畫、繪本、少年小說和影片等多元教材學習「班級經營」 概念?(二)除了「班級經營」概念之外,他們還獲得哪些方面的學習?研究結果顯示:(一)多元化教材的應用不僅幫助職前教師建構「班級經營」的知識概念, 透過閱讀、分享和討論,可促進他們掌握教材意涵與價值,以及運用的技巧策略;(二)多層次性及多樣化的教材培養職前教師多元思考與批判反思的能力。所以, 教材多元化的教育意義與價值是:(一)多元化教材的推廣與應用是破除「教材=教科書」迷思的絕佳策略。Item 國小綠色消費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12-??) 林明瑞本研究旨在透過綠色消費的課程設計及行動研究教學,了解國小學生現存之消費觀念與習慣、觀察學生在綠色消費行動研究學習過程中其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的學習成長情形。本研究以臺中縣健民國小五年級學生為行動研究教學樣本,將學生分為實驗組(進行行動研究學習課程)及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以觀察、問卷調查、學習檔案評量、教學日誌、訪談及內容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歸納結論。研究結果如下:一、目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綠色消費認知上僅限於購買環保商品,對於綠色消費的態度則表現正向與高度的興趣。而在綠色消費行為上則僅表現於「資源回收」、「自備餐具、環保杯、購物袋」、「節省水電」等與學校環保宣導有關的項目上。二、本研究所設計之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就教師觀察、教學日誌、學生訪談、問卷及以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的結果顯示課程具有相當高之適用性。三、實驗組學生在受過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後,不僅在綠色消費的認知上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在態度、行為上的成長亦顯著優於對照組。四、學生的社經背景並不影響其在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上的學習成效。五、以學生為主體、融合行動學習、STS教學及學生自我導引式教學設計課程,採教學團隊模式進行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使學生能表現出經常與積極之綠色消費行為,同時完成具有較高適用性之綠色消費課程,並可促成教師教學團隊之專業成長。Item 建構環境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04-??) 廖敦如長久以來學校教育往往過度依賴視廳器材,來引介教室外所發生之事,卻很少帶領學生,直接去經驗環境週遭的事物,因而許多藝術教育學者紛紛主張,藝術教育課程必需更積極推動社區參與,來反應學生對社會意義的關心和自我意識的表現;也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於透過「行動研究」來研擬:(1)「建構環境」的藝術教育課程;(2) 以社區環境資源為媒介來進行教學之可行性;(3)進一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目的,研究者挑選學校附近具有歷史及文化意涵的四個場域,分別以藝術為主軸的統整方式進行教學,其研究過程為:「產生問題」、「研擬可行方案」、「修正後再規劃」、「採取實施方案」、「評鑑與回饋」、「公開結果」等等。此課程長達一學期,其中需不斷地檢討與反省,並與校內、外專業人士協同教學,才能逐步修正與完成教學。故本研究的心得為:(1)本研究是藉由文獻資料、教學場域評估、學校團隊支援,而逐一發展「建構環境」的藝術課程;(2)抽取社區環境中相關歷史、人文、生態等資源,可以設計多元性及廣泛性的藝術課程;(3)藉由教師教學資料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分析,可以省思「建構環境」藝術課程,未來實施的取向;據此並進一步提出的研究檢討為:教學者不斷進修有助於提升教學內容;學校團隊的支持有助於課程的推展;社區資源的融入有助於藝術教學的延展。Item 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陳育淳課程的行動探究是改進課程與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透過教學才能整合「計劃」、「行動」與「評鑑」,本研究提供一次課程的經驗,以建構性的活動與統整概念, 發展結構性的教學,運用分組、角色扮演、敘述性的教學活動與實作評量,實踐將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的課程內涵與教學主張。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藝術行為如同 文化的批判,可以透過藝術教育探索生活中人、事、物之特質與意義。將藝術知識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不僅培養學生藝術專業上的基本能力,亦促進性別觀念的學 習。教師則透過行動的探究,加強對專業知識、自我以及教學環境覺知,更加敏銳的處理性別相關議題,修正原先的意識型態,為自己選擇的行動負責。Item 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常雅珍; 毛國楠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樂觀、正向情緒、正向意義建構適合國小學童學習之情意教育課程。(2)以行動研究方式探討此一課程對國小四 年級學生樂觀、正向情緒、正向意義信念之影響,並從中了解師生互動的歷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以翡翠國小四年愛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隱喻故 事、軼事隱喻及活動來設計課程,研究重點在探究透過長期深入的討論、觀察、反省及蒐集資料,瞭解實施中學生的反應、感受和心得及課程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 題,經由研究者、協同研究者及批判諍友的討論與澄清後深入檢討、反省和修正。最後,研究者歸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果之省思,作為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之參 考。Item 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04-??) 林素卿本研究旨在透過協同行動研究協助高職之初任教師,對班級經營的實務及所遭遇的問題,加以反省與改進。研究成員包括筆者及三位高職導師(二位資深、一位初任),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座談、班級經營日誌及訪談。初任教師將「班級常規」界定為行動研究的焦點,小組成員透過不斷的討論,提出各種可能性和不同的觀點,幫助初任老師反省班級的實務、發展行動策略、付諸實施、再檢討與修正。在研究的過程中,初任教師雖常陷入理論與實務之間差距的困惑中,但在研究小組的支持與陪伴下,對高職教師的角色的扮演有更深的體會,學習從學生與不同老師的角度中,看待問題,再根據班級的特性和策略實施的結果,逐步修正自己的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Item 高中機率概念的直觀教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金鈴; 王安蘭結合行動研究和教學實驗,本文報導3 班高三學生的原生機率直觀及1 學年直觀教學的成效。全班教學階段以類推比較、認知衝突和科學性知識,引導學生察覺和驗證自己的原生直觀並以直觀法則引動後設認知,之後加入學生討論活動,再轉為小組晤談教學。結果發現,有些學生能察覺直觀的迷思卻無法抗拒或克服直觀;有些學生於修正直觀迷思之後又折返原迷思,或因不熟悉情境又再度使用原迷思。這些現象表明,直觀不但會影響高中生機率概念的學習,即使經過教學介入,原生直觀似乎很難完全消失也持續影響她們的機率思維。但是,有少數學生能夠察覺與修正原有迷思並轉換成二階直觀或修正直觀。我們認為:教師在教學時若能兼顧直觀與邏輯,並適當運用原生直觀和直觀法則,會有助高中生學習機率概念。Item 以「網路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3-04-??) 王千倖本研究旨在探究(1)運用線上同儕教學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育價值;(2)建構歷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3)成功建構的策略。本研究採質性教師行動研究之研究法,以「教學媒體」課程為研究情境,修習該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參與者,聚焦於「網路同儕教學」活動。研究結果如下:首先,營造「網路學習社群」合作學習氣氛,需要積極主動的小組領導人物,且領導人物應能夠有效運用「群組討論」。此外,網路教師也應具備教導合作學習技巧的能力。再者,學習小組的分組應慎重考量學生的興趣與能力,以維繫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參與。其次,建議以「教學存在」的分析架構為工具,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貢獻和整個網路討論的歷程,以培養主動參與網路學習社群所需具備的技能和知識。此外,適當地要求學生統整網路討論內容,應可以促進知識建構。最後,若要促進網路學習社群的知性互動、提昇其效能,最好將網路同儕教學與同儕回饋分散於整個學習歷程的不同時間點,使學生有時間可以反思並且修改他們的作品。在此要再次強調,教師引導線上討論的技巧是提昇整體效能的要素。Item 以創作性戲劇教學啟發幼兒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10-??) 葉玉珠; 葉玉環; 李梅齡; 彭月茵創作性戲劇教學強調引導參與者發揮其想像力與模仿力,利用肢體及口語表達情緒,在團體互動過程中增進人際溝通的技巧,以達到身心統合的教育目的。本研究的 主要目的為:(一)透過創作性戲劇教學來啟發幼兒的創造力;(二)透過行動研究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專業成長。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為臺北市某幼稚園4 位教師及大、中班幼兒19 人。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設計;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幼兒創造力測驗」、「多元智能檢核表」、訪談問題及數位設備等。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創作性戲劇教學有助於幼兒創造力的啟發,尤其是在「新奇性」的表現上;(二)創作性戲劇教學有助於幼兒學習動機的提升;(三) 行動研究的歷程有助於教師對「創造力教學」知能的改善以及教學行動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