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王順美; 沈姍姍
    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探索台北市Y社區一群社區婦女帶動的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的歷程。以深度訪談核心人員、收集報章文件、和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並做三叉檢核。研究發現Y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公園、河川的維護、資源回收等的生態管理行動。整個環境行動由一位社區媽媽開始,吸收社區內外資源,帶動其他媽媽、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社區環境問題,逐漸凝聚社區、形成組織並改善社區環境,加強居民的環境素養。
  • Item
    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王順美; 沈姍姍
    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探索台北市Y社區一群社區婦女帶動的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的歷程。以深度訪談核心人員、收集報章文件、和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並做三叉檢核。研究發現Y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公園、河川的維護、資源回收等的生態管理行動。整個環境行動由一位社區媽媽開始,吸收社區內外資源,帶動其他媽媽、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社區環境問題,逐漸凝聚社區、形成組織並改善社區環境,加強居民的環境素養。
  • Item
    校園音環境教育的介入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5-10-??) 張家儒; 董貞吟
    本研究旨在評估「校園音環境教學模組」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為之成效。立意選取桃園縣各一所郊區及市區學校六年級學童為實驗組或對照組,研究樣本共 219 人,實驗組持續三週進行音環境教育課程,對照組則無教學介入,教學後並予後測評值教學成效,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教學前之音環境「整體覺知」、「整體態度」及「整體行為傾向」均偏低,又以「整體行為傾向」最為缺乏。 二、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覺知」及其「分辨覺知」,而「察覺覺知」較不明顯。 三、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之「整體態度」、「感受態度」與「關切態度」,但「重要性態度」較不明顯。 四、教學介入後顯著增進研究對象「整體行為傾向」、「探索環境行為傾向」、「執行保護行為傾向」及「解決問題行為傾向」,而「整體行為傾向」及「探索環境 行為傾向」上,郊區實驗學校又較市區實驗學校及郊區對照學校表現佳。 五、整體課程學生多予正面評價,活動以偏向體驗及探索性質最讓學生印象深刻。 結果證實音環境教育對學生音環境覺知、態度及行動有正向效果,可供相關研究參考,未來更能透過整體營造校園音環境,增進音環境教育之效果。
  • Item
    國小綠色消費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12-??) 林明瑞
    本研究旨在透過綠色消費的課程設計及行動研究教學,了解國小學生現存之消費觀念與習慣、觀察學生在綠色消費行動研究學習過程中其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的學習成長情形。本研究以臺中縣健民國小五年級學生為行動研究教學樣本,將學生分為實驗組(進行行動研究學習課程)及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以觀察、問卷調查、學習檔案評量、教學日誌、訪談及內容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歸納結論。研究結果如下:一、目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綠色消費認知上僅限於購買環保商品,對於綠色消費的態度則表現正向與高度的興趣。而在綠色消費行為上則僅表現於「資源回收」、「自備餐具、環保杯、購物袋」、「節省水電」等與學校環保宣導有關的項目上。二、本研究所設計之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就教師觀察、教學日誌、學生訪談、問卷及以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的結果顯示課程具有相當高之適用性。三、實驗組學生在受過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課程後,不僅在綠色消費的認知上較對照組顯著進步,在態度、行為上的成長亦顯著優於對照組。四、學生的社經背景並不影響其在綠色消費認知、態度、行為上的學習成效。五、以學生為主體、融合行動學習、STS教學及學生自我導引式教學設計課程,採教學團隊模式進行綠色消費行動研究教學,使學生能表現出經常與積極之綠色消費行為,同時完成具有較高適用性之綠色消費課程,並可促成教師教學團隊之專業成長。
  • Item
    我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 晏涵文; 馮嘉玉; 劉潔心
    本研究之目的在建構我國整體性的學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作為日後定期評估或追蹤學校環境教育實施成效及改進之標準,亦可作為政府擬定相關政策、人力預算分 配之參考。研究採用「輸入」、「過程」及「輸出」(Input-Process-Outcome)分析架構,首先藉由文獻探討、專家諮詢,擷取過去指標建 構之相關研究經驗,釐清重要之研究概念,並以現場訪談及問卷調查方式對我國各級學校推行環境教育之現況進行瞭解,再透過德懷術及專家座談等方法找出各級學 校間具有共同性及特殊性意義的環境教育指標。在本研究發展之學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中,大學院校部份共計有二十九項指標,中等學校部份共計有十九項指標,國 民小學部份共計有三十一項指標,其中各級學校共同列為重要指標的項目有「團體動力」、「系統改造」、「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活動規 劃與參與」與「學生素養」等七項。此研究結果顯示,行政系統的配合度對學校環境教育推動情形影響深遠,而校園環境保育的具體成果仍是評鑑學校環境教育推展 成效的重要依據,至於一向被列為環境教育重要目標的學生環境素養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發更精確且更易於實施的測量工具。
  • Item
    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04-??) 張子超; 周儒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運作良好且具代表性的民間團體,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探究他們推動環境教育活動的情形,並歸納他們推動環境教育的模式。本計畫採用質化研究的方法,以目的性取樣的考量,選取了七個民間團體進行資料內容分析及深入訪談的研究。文獻內容分析及深入訪談的範圍包括:組織成立之時間和宗旨;組織架構;與政府、學術機構、其他民間團體、國際組織之互動情形;尤其是推動環境教育之模式與經驗,更是本研究分析與討論的重點。本研究在結果與討論中,針對每一個民間團體所推動的環境教育活動是特點,做清楚的描述與分析。最後歸納出十二項環境教育活動的內涵:成立自然公園是共同的主張、解說員訓練是主要途徑、重視親子活動的形式、與社區意識的結合、都會區自然步道的設立與解說、自然體驗是環境教育活動的重要內涵、關懷周遭環境議題維護自然生態、結合學校教育、婦女力量的發揮、關切日常生活的議題、大眾傳播媒體之應用、及環境教育理念與理論的融入。
  • Item
    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04-??) 王順美
    因應國際永續發展的潮流,對社會每個單位主體性的呼籲,期望本位上集體再學習,盡上綠色公民的責任,社會也要求綠色學校的建立。國際上普遍出現綠色學校計 畫,來推動全校性的環境教育,以環境稽核開始自評、改進。綠色學校的內涵在各國學者多有提出,臺灣綠色學校計畫提出四個面向的願景,除了強化顯著課程外, 更強調潛在課程,即透過參與改善空間、生活的歷程去學習,並有助於學校、社區生活及環境品質的提升。筆者所推動綠色學校計畫,隱含深層綠化的精神,試圖扭 轉潛藏在主流學校裡的碎裂式/機械式/化約式的世界觀,朝向整體式/有機式/生態式的世界觀,更重視校園內及學校之間伙伴合作的關係。本文最後,筆者評論 綠色學校計畫的推動機制及提出未來研究的課題。
  • Item
    臺灣地區國高中全校式經營環境教育現況之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4-12-??) 王順美
    臺灣地區推動學校環境教育已經多年,但往往是國小進行得最為熱切及有豐富的成果,而國高中在環境教育的努力則有下降的趨勢。究竟國中學校環境教育如何運作?卻鮮有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多個個案質化訪談的方式,採全校式經營的觀點,深入瞭解國高中在多個面向著手進行學校環境教育工作之現況。研究結果發現學校普遍重視生活環保、校園空間的維護管理仍在要考慮「美觀」或「生態」的抉擇、課程中具有多元的環境教育教學機會,但環境教育的落實因學校的行政支持、教學的參與及學校人員的素養程度而異。
  • Item
    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個案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9-10-??) 王順美; 沈姍姍
    研究為一個案研究,探索台北市Y社區一群社區婦女帶動的自發性社區環境行動的歷程。以深度訪談核心人員、收集報章文件、和問卷調查來收集資料,並做三叉檢核。研究發現Y社區的環境行動,主要包括生活環保、認識河川水質、自然體驗的教育活動,引發社區內外的打掃、公園、河川的維護、資源回收等的生態管理行動。整個環境行動由一位社區媽媽開始,吸收社區內外資源,帶動其他媽媽、孩子一起學習、一起解決社區環境問題,逐漸凝聚社區、形成組織並改善社區環境,加強居民的環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