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政治領導力-以蔣經國總統用人為例
    (2012) 蘇柏嘉; Su, po-chia
    中國自黃帝立國以來,人民若幸運遇到好皇帝,則生活則安定與富裕,若不幸遇到不好的皇帝,則面臨戰亂、重賦稅、常勞役、刑牢之罪。人民被動只能接受皇帝安排,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國父為了避免人們想爭奪皇帝統治權,相互殘殺,贏得之人,容易有權力傲慢,輸之人則面臨殺頭之罪。而主張國民主權論,並具體展動國民革民行動,最後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開創中國主權在民立國歷史新頁。 國父創造中國歷史,以國民主權論開啟人民有權、政府有能,五權憲法政府體制,但身為國家領導者,除了具有理想性與實踐執行力外,必須識人、用人、知人善任,將對的人擺在對的事上,如國父說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但國父在識人上出現重大挫折,有陳烔明叛變而炮轟總統府,最後成立黃埔軍校以蔣中正為第一任校長,擁有實際軍事權力,最後北伐成功一統中國。 因此回顧歷史上政治領導,而本研究政治領導力,則以蔣經國總統用人為例,主要理由是,在政治領導力方面,識人、用人、知人最具績效,則以蔣經國主政時期,人才濟濟,政治清廉、政府有能,如解除戒嚴、開放成立其他政黨,開啟政黨政治良性法治化競爭首頁,定期改選國家領導者基礎,實現主權在民具體政策措施。在經濟上,全力推動十大建設,創造就業機會、尊定工業基礎、提升整體國家競爭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國民所得快速成長、經濟成長率高、國民就業率高、但物價可以有效被控制,因此物價平穏,所以實際上人民購買能力提升,而當時人民感覺有台灣錢淹腳目盛況。而蔣經國總統又勤政愛民、生活樸實、政府呈現上樑正下樑正清廉政治風氣,為中國自有歷史以來人民生活最富裕時期,藏富於民,本研究者尊稱為「蔣經國總統國民主權廉能之治、民生富裕經濟」,可比美唐太宗「貞觀之治、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而其中關鍵因素蔣經國具備有良善政治領導力,亦是本研究探討重點。 首先研究探討良善政治領導力,有那些技術與方法,亦本文未附錄99種技術,在本文中蔣經國先生採用那些技術與方法,獲得歷史上政治人物領導能力最好與人民最讚賞與肯定蔣經國總統。在研究同時發現中國皇帝政治統治領導中亦有共同良好特性,如齊恒公重用管仲、劉邦善用張良、蕭何、韓信,劉備禮用諸葛亮、關公、張飛、趙子龍,唐太宗誠用魏徵,朱元璋策用劉伯溫,國父孫中山先生授權重用蔣中正。運用政治領導力其中一些技術與方法,加上領導者人格特質,如氣度恢宏、知人善任、廣聽則聰多看則明、以身作則、大公無私用人、誠信、負責、前瞻性眼光、執行力、果斷、魄力、建立正確方向與願景、資源整合協調與統合能力、溝通能力、同理心、危機管理能力、權變領導能力等。而我們懷念蔣經國總統,但他己先走了,但人民可以主動發掘像蔣經國總統具有良善政治領導者,研究發掘其關鍵選擇優良政治領導者方法,人民不在是碰運氣可否遇到好的政治領導者,在我國定期制度化選舉設計所產生國家領導者,如何讓主動選擇權回歸到人民身上,落實主權在民這是本研究核心課題。 最後結論建議與展望,目前國家與人民需要什麼目標、政策、建設,如產業提升與研究創造、國土保持、水資源水庫整體規劃與維護、中山高與北二高等擴建工程、全面性將全國阻塞道路找出並提出解決通道、高速鐡路全面性環島、全面性捷運化逐漸代替市區公車、全面性由國小附設幼稚園、開放大陸與世界各國來台求學、研究開發永續發展能源、規劃各國各地區科學園區與辦公大樓,如科學園區、辦公大樓、汔車工業。 全面規劃策略性產業:中西醫學產業、醫學美容產業、世界級觀光產業、保健與藥饍食品研發產業、金融、保險、證券產業、電腦與電子產品產業、農業產品食品化產業、大中小型企業輔導與轉型、家電產品產業研發、文化與電影文創事業產業開創、全國性無線網路系統與監視系統提升。必須以世界性眼光看中華民國台灣,才能提升國際性競爭力,創造無限性附加價值,創造人民就業與國民就得,提升國人生活品質、民生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