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新冠肺炎下誕生的新興生活詞彙與媒體用語 ——以 2019-2022 兩岸常見十五個新詞為例
    (2023) 許嘉容; Hsu, Chia-Jung
    在西元2019年間,首次於四川省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發現不明原因的病毒肺炎,也就是後來耳熟能詳的「新冠肺炎」,自此以後,全球進入了長達四年之久的疫情時代。在這場疫病浩劫中,超過上億人確診、百萬人病歿,人們為此付出了慘痛生命代價的同時,也迫使改變過去既有的全球秩序,重新建立嶄新的生活型態與語言現象。 有感於此,本研究以西元2019年至2022年間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所出現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新興詞語為研究範圍,以中國語言生活狀況為大陸地區語料來源,並援引《人民網》、《新華網》與《新浪網》作為真實語境例句。另外,以臺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2a)新聞稿作為臺灣地區語料來源,援引《聯合新聞網》與《奇摩新聞網》作為真實語境例句。 本研究從詞源背景、語言結構、詞語意義、真實應用與流行時序等五大面向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1. 新冠肺炎疫情所誕生的新興詞語來源以「舊詞新義」形式義位居首位;2.語言結構為「偏正式複合詞」詞語數量最多;3.醫療疫情、防疫政策相關新興詞語多為貶義詞義感情色彩,新型態生活相關新興詞語則多趨向褒義詞義感情色彩;4.新興詞語流行數量與時序,與新冠疫情疫情呈現一定相關性。大陸地區於西元2020年新興詞語數量最多、疫情最為嚴重,臺灣地區則是西元2021年。最後,綜合研究結果並應用於華語教材與課程設計中,冀望能提供日後的教學與研究參酌。
  • Item
    華僑學校因應新冠肺炎之線上教學研究:以韓國一所華僑小學為研究對象
    (2022) 林佳佳; Lin, Jia-Jia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韓國一所華僑小學,從2020年1月開始至2021年7月為止,因應新冠肺炎的線上教學實務。研究目的有三個:一、記錄個案學校在疫情期間所開展的線上教學模式及當中所遇到的困難。二、探討教師在線上教學期間所遇到的挑戰。三、調查與分析學生在線上教學的適應情況與學習成效。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除了觀察、記錄學校因應新冠肺炎所做的線上課程之演變,並訪談四位不同學年的導師,以及針對研究者班上的六年級學生做問卷調查。研究時間橫跨三個學期,藉由長期對情境的觀察以及利用各種管道收集來的資料做分析,以豐富、詳細的敘述來呈現,試圖深入瞭解、解釋學校行動過程的整體樣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八點結論:一、個案學校在弱勢的教育系統下倉促實施線上教學。二、個案學校因應內外在條件,開展出三個不同學期、不同模式的線上教學。三、疫情下全新的線上教學方式帶給教師心理壓力與多重困難。四、混成式教學的實體課帶給師生壓迫感。五、教師對於提升學生其線上課的學習動機感到無力。六、多數學生的線上學習工具符合需求,但仍有弱勢學生處於劣勢狀態,並出現缺曠課情形。七、學生因長期線上課感到壓力與身體不適。八、學生在線上課難以專注且學習成效不佳。研究者最後亦分別以學校、教師、後繼研究者三個面向提出建議。疫情下的線上教學實證研究,目前以大專院校為多數,期望本研究能在小學與僑教的缺塊上填補一隅。
  • Item
    新冠肺炎時期的國際話語角力 —臺灣、美國及中國元首演說內容的批判話語分析
    (2022) 吳宜蒨; WU, Yi- Chien
    本文旨在檢視臺灣、美國及中國三位元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表的國際演說,蔡總統、川普與習近平採取何種話語策略來傳達政治意圖,以及三人在演說中隱含的政治霸權支配與意識型態宰制。研究以蔡總統在第3屆「哥本哈根民主高發會」演說內容、川普與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的演說內容為文本,運用渥妲克的歷史取向批判話語分析,並做詳細的個案研究,瞭解元首如何操作政治語言、對疫情的態度,以及文本中語言、歷史與權力間的複雜關係。研究發現,對美中兩國而言,聯合國大會是一個展示國力的舞台,川普以「美國優先」作為演說的核心價值,在各種議題上和中國進行意識型態的角力鬥爭,且散發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習近平透過演說,對內團結中國的民族主義,藉以鞏固領導地位,對外展現大國之姿引領各國合作抗疫。相較於美中雙方的猛烈對抗,蔡總統顯得相對保守,將疫情與民主、自由連結在一起,強調臺灣在疫情期間的公眾外交成果,並透過集體記憶,建構屬於臺灣人民的防疫故事。
  • Item
    新冠疫情與線上教學研究-以美國DC國際文憑學校國中部中文班為研究對象
    (2020) 劉美貴; Liu, Mei-Kuei
    新冠肺炎疫情於2019年年底爆發後,使得全球有將近10億人被禁足在家中。也影響及學校的教學的模式,由實體全面進入虛擬線上。本研究以美國華盛頓特區公立特許學校(District of Columbia International School, DCI)國中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從2020年3月中旬開始,因應美國DC政府頒布各校學生採取線上教學之要求的教學實務,以及DCI之因應策略,並學生之學習動機之影響與感受。經由問卷研究之進行,得出四項結論:1. 線上教學降低了疫情衝擊,使學生能夠持續學習。2.經由線上教學之進行,能夠有效促進師生關係;3.經由線上教學之進行,促使了教師對學生與家長關係的理解;4.研究對象與線上教學回饋具有正向關連。
  • Item
    因應COVID-19 境外臺校之國小生華語注音及繁簡轉換問題分析及策略─以華東臺商子女學校為例
    (2020) 林宛懿; Wan-Yi Lin
    2020年元月份中國爆發COVID-19 VIRUS,首先影響到的就是教育,先是開學延期,規劃防疫措施,入境隔離政策縮緊,除了臺灣之外,其實還有更多是海外就學的學子,因疫情關係滯留在臺或是原先在中國大陸就讀當地學校或是國際學生的學生,因遲遲未見開學日期,因此轉而選擇臺校的教育制度。 但因大陸的教學系統以簡體為主要文字,拼音為輔,而臺校則是以繁體為教學語言,注音為輔,兩者不同,如何從大陸的學習系統銜接至臺灣的教學體制,協助學生銜接臺校的課程是這次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在這疫情期間,透過幫助這群轉學生的識讀辨別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所呈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且試著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能夠在日後幫助臺灣的老師們,若面對從海外就學的學子返臺,也能就簡繁體轉換及注音拼音教學有效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