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華語及粵語攝取類動詞之比較研究—以「吃」/「食」及「喝」/「飲」為例
    (2024) 梁嘉恒; LEUNG, KA HANG
    本研究針對華語及粵語中的攝取類動詞「吃」、「喝」及「食」、「飲」的多義性及義項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兩種語言在這些常用動詞上的義項差異及相似性,從而填補現有研究中對粵語動詞多義性分析的空白。本研究利用「中文詞彙網路2.0版」及「華語文COCT口語語料庫2021版」分別作為華語的詞義及語料來源,而粵語部分則分別參考了《粵典》(words.hk)及「漢語共時語料庫」。在理論基礎方面,本研究採用了歐德芬(2013)的多義詞義項區別性理論作義項之區分,再輔以MARVS (Module 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 探討不同義項的事件結構。研究分析顯示,華語「吃」和粵語「食」均具有18個義項,兩者在原始義項上相同,均為「進食義」。根據語料庫在各義項的比例,在兩種語言的日常語言環境中,同樣的義項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以作直接替換,但部分相同的義項在使用上存在差異而導致不能直接替換,甚至其中一種語言沒有能對應義項的情況。華語「喝」及粵語「飲」則分別帶有7個及10個義項,其原型義項均為「飲用義」,兩者義項間的關係與上述一樣,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可作直接替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儘管華語和粵語在某些義項上保持一致,但由於文化背景和隱喻機制的差異,導致了義項發展和使用上的變化。例如,粵語「食」可以表示「袖手旁觀」的概念,其源自於一則花生牌子的廣告口號;而華語「喝」則延伸出了「喝西北風」的用法,但在粵語則是以帶有「吸入義」的「食」作表達。研究最後以語料庫中的語料分佈為根據,提出雖然上述詞彙帶有不少義項,但在日常情況下,「吃」、「食」或「喝」、「飲」之間的可替換性概率非常高。
  • Item
    韓國大專校院中國語文相關科系之發展現況與影響因素探究
    (2020) 梁允禎; Yang, Yun-Jeong
    韓國與中國從地理及人文、歷史方面來看,都有著很深的因緣,早期自1945年韓國高等教育的「中語中文系」多偏向於文學和語言,但目前中文相關科系已經發展為多樣化的學科領域,也包括偏向實用型的區域研究類及教育類的相關科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韓國全區的高等教育階段的中文教育相關系所的設置及其類型,因此透過文獻蒐集、系所分類以及深度訪談的方式,分析了韓國全區高等教育的的中文相關系所及設置內涵,以及其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經本研究調查,韓國全區361所大學裡有143所大學設置了158個中文相關系所,其中包括四年制133個,二~三年制25個。大的學門分類為四年制:人文類、社會類、教育類,其下課程分類分別為語言.文學、地域學、貿易、語言教育;科目分類為中國語、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外交,中國貿易,中文教育。二~三年制學門分類為:社會類、其他類,其下課程分類有地域學、觀光、其他;課程分類則是中國經濟、觀光及其他(醫療)。 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會隨著時間的更迭而有所不同,經過研究後得知下列幾點具體的分析結果:學生學習中文之目的從純粹興趣及文學取向,逐漸改變為實用及語言取向。韓國中文的教育方向也從文學專業轉變為偏重語言的實用性教學。跟語言相關的課程會採用中文來教,與閱讀理解相關的課程會因應學生中文程度而採用韓語教學。經過四年養成教育的學生大部分還是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目前的中文教材還尚未能完全符合學生及市場的需求,可以再往更實用的方向進步。目前韓國最熱門且受歡迎的中文相關系所,還是偏向實用性強的「中語中文系」、「中國學系」、「中國通商系」等。而未來針對韓國中文的發展趨勢與走向部分,雖然中文熱目前在韓國雖已不是高峰,但還是有其必要性及需求性,只是中文不再僅是一門專業,而是各門專業的基本外語能力之一,建議未來學生若欲進行中文學習時,可採一個主要專業為主,中文當成是為輔的工具,這樣便能更具有競爭力。
  • Item
    泰國漢語教學課室經營之探討-以曼谷某高中為例
    (2010) 陳 玲; Chen Lin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以『參與的研究』之方式,對泰國曼谷某高中學生學習漢語的情形進行研究。 青少年正值人生中一個過渡期,在生理、情緒和社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不似成人認知發展成熟,有清楚的學習動機與目標,也較能自我控制情緒。因此青少年的教學方式,應該有別於成人,不能以成人層級的方式一成不變地套用。青少年漢語課室教學與成人最大的分別在於需要常規輔導。 本研究主要以多元智慧理論來經營課堂教學,並依據青少年特質規劃常規輔導策略。以某高中學生為對象,探討學習漢語動機;運用多元智慧理論編擬教學大綱進行漢語教學試驗;並探討青少年學生對多元活動式的漢語教學以及常規輔導之反應的『質性研究』。由研究者設計融入多元智慧理論的漢語教學活動,並擔任實際教學者,進行一學期的教學行動研究。 課室經營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清教學對象的文化背景、喜好、個性等等,才能因材施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該校青少年活潑好動,順著其樂天無憂的特質,規劃上課節奏,師生和樂一堂,往教學目標邁進。 歸納研究所得之結論是: 建立簡短明確的教室公約、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法將學生分組、實施雙語教學、排除情感屏障以免成為學習阻礙、課堂教學活動多元化。本研究最後根據教學試驗提出省思與建議,供日後相關的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Item
    從認知語意學論中韓「紅」色詞
    (2013) 白妵玄; Paek Joohyun
      本論文以認知語意學的理論架構,考察紅色詞的語義架構。而為了探討中文使用者與韓文使用者實際上對紅色詞的認知,用問卷的方式來比較中韓紅色詞的看法。   首先從認知語意學的理論架構來看,包含原型理論(Prototype)、意象圖示 (Image schema)、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轉喻(Metonymy)意義等觀點,分析「紅」的不同意義。為了收集豐富的詞彙,語料主要來源於中文與韓文代表性的大型詞典。經過分析之後,比較中韓紅色詞的共同點與差異點,從中文與韓文的隱喻意義與轉喻意義的比較來看,中韓紅色詞相同的概念為:「女人、熱情、生氣、危險、嫉妒、損失,共產黨、危險、警告」。不同的概念為「喜氣、吉祥、成功、受歡迎」,這些概念都在漢語紅色詞中具有的明顯的特點。另外值得看的是對「共產黨」的概念。雖然共產黨是紅色詞相同的概念,但是對共產黨的概念較為不同,中文中在臺灣對共產黨的意義為中共,韓文對共產黨的意義為親北勢力。而臺灣對共產黨的反感程度比較弱,但是韓國對共產黨的反感程度較強。   其次,為了探討實際上對紅色詞的認知,採用以中韓語言為母語的受訪者為對象的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內容方面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為「顏色聯想」,經過這階段可以得到的是受訪者所反映出詞彙語意概念聯想的顏色,依照「紅」所佔的比例排列以比較中文使用者與韓文使用者對紅的差別。第二階段是「聯想概念」,比較兩組受訪者對紅色首先想到的概念。第三階段為「對紅色的看法」,受訪者從第三題開始知道問卷主題是探討紅色詞,這階段可以得到兩組對紅色的一般認知。通過問卷調查,對紅色的看法有明顯的差距,中文使用者對紅色具有正面的看法,反而韓文使用者對紅色具有負面的看法。   最後說明產生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原因,發生共同點的原因分三大類:相同的詞源、相同的生理機制以及受到異文化的影響;產生不同點的原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及不同的政治制度。
  • Item
    《西字奇蹟》與《華語官話語法》的聲調記錄之比較
    (2013) 黃資芳; Tsu-Fang Huang
    本論文主要比較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的《西字奇蹟》與萬濟國(Francisco Varo, 1627-1687)的《華語官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二書聲調記錄方式的異同,並結合歷史資料的分析,以釐清十六、十七世紀傳教士對官話聲調的理解程度,目的在建構當時天主教傳教士學習官話過程的輪廓及歸納出是否其聲調描寫已然成為一套系統。 研究發現,當時來華的傳教士大部分都已經體認到聲調在官話中的重要性,然雖具備基本常識,但對聲調內涵的認識可能還很模糊,明顯的例證是對聲調的稱呼還不一致、對聲調之間的差異也不一定分得出來;但是部分有語言研究經驗及著作的傳教士,對聲調的定義與分辨則已經十分精準。 傳教士記錄聲調的時候,符號是採自歐洲傳統,目的是為了正確讀出字音;描寫聲調的時候,則常將內容附於拉丁語法模式的文法書中,完全不帶漢字。由此,對於傳教士處理聲調的方式,可歸納出耶穌會的「詞彙表模式」與道明會的「語法書模式」,前者為記錄聲調的方法,後者為描寫聲調的方式。兩修會介紹聲調的方法迥異,主要是由於傳教方式的不同跟學習重點、使用教材等的差別所造成的。 從歷時的角度看,《西字奇蹟》記錄聲調的方法,為利瑪竇強制規定令後續耶穌會士使用,而道明會士標官話聲調時並未另設系統,仍舊沿襲使用;而就《華語官話語法》的聲調描述方式來看,由於耶穌會創作的語法書很少,所以其傳承主要以道明會士為主。
  • Item
    兩岸新聞播音員語音對比分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9-07-31) 曾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