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漂洋過海愛上你:全球化下臺灣網球迷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
    (2020) 陳思妤; Chen, Ssu-Yu
    無論是當今黃金年代的費德勒、納達爾、喬科維奇以及莫瑞。又或是過去的網球傳奇,山普拉斯、阿格西、葛拉芙、沙芬⋯⋯,每一個都是網球迷耳熟能 詳的名字。當這些網球明星在全球媒體的轉播和訊息傳遞下,吸引來自全球的 網球迷成為了跨國球星時,臺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因此在全球化下,臺灣網球 迷因為這些跨國網球明星產生的消費文化與跨國實踐行為,即是本研究關注的 核心。為了描繪臺灣網球迷的圖像,本研究共訪談了 24 位受訪者,並以認同產生為起點,討論臺灣網球迷的經歷和故事。 本研究發現,在全球化下被網球賽事和網球明星吸引的臺灣網球迷,在親身的跨國實踐和媒介中介跨國實踐中不斷轉換。在日常生活中,臺灣網球迷藉由電視、網路等數位科技,進行電子/虛擬的跨國實踐。透過電視或是網路轉播觀看網球賽事,並經由網路獲取訊息,並利用「第二螢幕」形成群聚觀賞和集體狂歡的想像力的共同體。網球迷們也透過購買球員和賽事的產品展現自己是一個網球迷,他們克服數十小時的時差與世界職業網壇以及支持的球員緊緊相連。此外,臺灣網球迷也會為了所愛的球員,和體驗網球嘉年華飛越千哩,成為現代的朝聖者,前往網球賽事現場進行運動觀光。 此外,「國族」和「網球運動」的關係在全球化和消費主義作用下,因為媒體、賽制、商業化等因素加入,被賦予了更多元的意義。在網球場上,展現國族情緒是偶然和情境式的。臺灣網球迷可以為自己喜愛的球員融入球員原生國的微型國族主義,透過球員原生國的符號表達團結,和展演自己球迷的身份,也以此慶祝網球場上的嘉年華。此外,在某些時刻,他們也會現場觀看臺灣球員賽事,高舉自己的國旗,回到球迷的國族身份,以臺灣之光為傲,展演屬於臺灣的國族情緒。
  • Item
    全球治理與台灣的活絡模式
    (2010) 王榮霖; Jung-lin Wang
    21世紀是具有「中國崛起」特色的「全球化」時代。各種紛至沓來的「全球化」政經變遷與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全球性挑戰,不只已超越傳統國際關係的論述範疇,對於亟需開展外交空間的中華民國而言,更已成為最具挑戰性的當代課題;變局與危險前所未見,但也潛藏無窮機遇,而危險與機遇間的關鍵,則在於以「全球治理」的視野,找出能使中華民國長治久安的良策。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中國國民黨重新在台灣執政,兩岸關係隨即進入和解休兵、共創雙贏的「融冰」階段。面對全球與兩岸新局,馬英九從上台開始即倡議「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活絡模式,希望藉由「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建構一套能呼應台灣現狀並回應「全球化」與「中國崛起」挑戰的對外關係治理框架。   這個活絡模式的治理框架,以美中台三邊關係為核心,但它所處理的面向則已包含各種以全球為範圍的重要議題,能否妥善因應這些跨域性的全球性議題,已成為評估活絡模式的重要指標。然而,在馬英九政府全力推展活絡模式的同時,卻也面臨一個傳統的「囚徒困境」,主要包括:台灣內部複雜而敏感的族群政治、確保國家安全所必需的對美軍購與進行兩岸和解休兵之間的矛盾,以及馬英九民調聲望下滑所可能導致的政策負面衝擊等。   本文擬從「全球化」、「中國崛起」的視角,以「全球治理」的跨域網絡概念,分析並檢視活絡模式所必須處理的諸多重要議題及實踐成果,同時評估活絡模式可能的局限;最後,本文也對馬政府的活絡模式提出政策建言,包括:有必要深化並鞏固「外交休兵」、活路外交的論述,以及審時度勢,內外兼顧;對內,必須凝聚民意支持,「民無信不立」; 對外,要建構互信、信守承諾,「以小事大以智、以大事小以仁」,如此,活絡模式即有可能達成「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要安全、要尊嚴、要有合理的國際活動空間」的國家目標。
  • Item
    全球化與區域統合下之憲法新秩序:我國的挑戰與回應
    (2010) 王俊人; Wang Chun-Jen
    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等重要特徵。20世紀末,一方面隨著全球化之脈絡演進,尤其是第三波民主浪潮與後冷戰世界版圖重整,所帶動的民主轉型以及其憲法變遷的急速擴張,興起全球憲政主義;另一方面,同步於全球化的發展,則是區域主義的擴大與強化,區域統合模式,以往皆是透過條約或協定的方式來作為彼此間的遵循依據,惟當歐盟在2004年6月通過《歐盟憲法條約草案》,2007年底東協也簽署《東協憲章》之後,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在全球化與區域統合的發展過程中,政治上呈現出以下特徵:主權觀念的侵蝕,時空象限的模糊,身分認同的紛雜,強勢弱勢的激化。這些變化,使得傳統以國家主權疆界劃分的全球秩序逐漸被打破,各種領域、角色,甚至時空象限也都面臨被穿越與模糊化的考驗。以往建構在民族國家領域上及內的主權與憲政主義,也面臨極大之衝擊,特別是傳統上依附於國家主權權力行使之公法領域。 本文經研究後發現全球憲政主義刻正形成一種三層環的憲政主義體系。核心的部分屬於全球化下有高度功能統合的必要,為全球認同的價值核心,尤其是像人權、民主、自由、法治;中間一層則是尚未到達全球統合的程度,但功能上有稍高統合必要,或許存在跨國憲政主義之間,可能是與全球化同向,也可能是為了對抗全球化,在全球與國家間呈現出多元的變化與拉扯,如政府體制、廉能機制等;最外層則是本土憲政主義,反映出各國憲政及在地文化所獨有的價值觀與自我管理特色,如地方制度。面對這種憲政主義典範的變化,檢視我國憲法及憲法增修條文,無論在人權保障、政府組織及體制、中央與地方制度部分顯然不足以因應,為求不被邊緣化並能與全球接軌,本文建議我國實有必要儘速檢討修正憲法。期能檢討人權保障清單、建立獨立之人權保障機構、責任明確的政府體制、全觀型政府、有效能的反貪腐組織、及效能與民主兼顧的地方制度。
  • Item
    台灣電影產業政策與其動態發展歷程研究:「全球、在地、國家」三者共謀觀點
    (2007) 劉尚昀; Shang yun, Liu
    本研究企圖以多重勢力競爭統合的觀點,瞭解跨國好萊塢企業進入台灣並且建立市場地位的動態發展歷程。本研究以跨國資本體系、本地資本家,以及國家三者為研究探討主軸,建構跨國力量再結構化在地電影產業的動態觀察架構。並以台灣電影產業與政策為研究對象,歷時性分析國民政府遷台至今電影政策與產業變遷,以及共時性產業行動者的互動,分別以進入面、鍊局面、窗口面、消費面這四面向,探討國家如何管理電影產業,以及跨國、在地力量如何對抗與合作。 本研究探討貿易保護邏輯與自由市場邏輯兩者論述於電影政策制定與修正開放的論辯衝突。研究結果發現在全球化之前,定位為「在地產業保護與控管者」;其次,全球與在地磨合期,定位為「利益分配居中協調者」;最後全球化整合期,國家管制地位淡出,以輔導救濟邏輯協助在地資本,並推崇好萊塢現在性的產業發展意識形態。
  • Item
    都會區域中流動遷移者的移民地認同意識—以台北縣市大陸女性配偶為例
    (2004) 林麗雯; LIn, Li-Wen
    大陸配偶近年在台灣有愈來愈多的趨勢,本研究為瞭解全球流動下,大陸配偶遷移來台的原因,來台適應與認同的意識為何,以及媒體使用與想像共同體的建立關聯,針對台北縣市的大陸配偶進行研究,擇定「中華救助總會大陸配偶生活適應班」,和「兩岸公園網站」為田野場域,採取參與式的觀察,與深度訪談法,獲得22位大陸配偶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大陸配偶來台前的想像愈好,會增加其來台的動機。在來台後的現實與適應狀況落差過大時,會造成負面性的反抗,此時會以移居至「台北都會區」做為自我安慰的理由,而造成大陸配偶對台灣的想像來源,由榮民、台商、已嫁來台的大陸配偶,與媒體訊息四者為主,其中已嫁來台的配偶回鄉後的人際傳播,構成連鎖移民的重要原因。 大陸配偶來台後的衝突主要在於家務勞動、及傳宗接代的父權意識差異上,女性在愛與共組家庭的趨力下,成為被犧牲的遷移者。對於與外籍東南亞配偶在身份取得政策上的差異,會使大陸配偶凸顯離散(diaspora)的意識,增加自我身份與台灣意識的認同。媒體的使用以電視、網路為主,網路使用者較會建構出想像的共同體,網站與適應班也是交友的重要媒介。 大陸配偶對於台灣的個人自由與民主制度,具有高度的認同,在自我身份認同意識上,指稱、口音與語言是構成她/他們認同意識的重要來源,當外界愈少對大陸配偶做劃分時,她們對於自我的身份愈不會感到游離與困惑,較能傾向接受「台灣人」的身份,但是當區別與歧視顯現時,會加深她們對於「大陸人」的指稱,不過,在取得工作證與身份證之後,會因為外在成就與經濟的獨立,而成為明顯改變自我認同意識於台灣人的轉捩點,出生於都會區的大陸配偶,因為社經地位較高,在意識觀念上會有別於出生於農村,社經地位較低的大陸配偶,傾向於強調自我工作與外在成就的重要性。
  • Item
    來自全球化的想像:社會工作的綠色再造工程
    (2001-04-28) 潘淑滿
    過去十年來,社會科學界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全球化的現象與問題。自九O年代初期「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在英國出現至今,全球化幾乎已成為社會理論的顯學。那麼甚麼是「全球化」呢?就世界各國的全球化發展趨勢而言,我們到底該由經濟層面或社會文化層面,來界定全球化的現象呢?目前社會科學界大多引用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論(The world systems theory)、Giddens的現代化理論(Modernity theory)、與Robertson的文化理論(Culture theory)對「全球化」現象加以詮釋(Milton,1996)。從Giddens的觀點,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向外擴展的結果。如果全球化是西方現代化的擴散效應,那麼這種根源於西方資本民主國家的現代化,是否適用於非西方、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這種資本主義現代化實際上又帶給第三世界國家甚麼樣的經驗?在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工業國家可透過資本累積、企業結盟、或更新技術等各種策略的運用,讓企業的競爭力突破國家地域的界線,在國際間形成強大無比的操控能力。可是對那些先天資本經濟條件不足的第三世界國家,全球化又帶來甚麼樣的願景與希望呢?許多社會學家都點明了資本經濟與生態環境對立關係的事實,似乎資本全球化更深化了國際間環境生態的剝削關係;往往愈偏遠的地區或落後的國家,所承受來自科技文明對生態環境破壞與資源耗竭的威脅就愈大。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將勾勒資本全球化的現象,藉由歷史回顧過程對傳統社會工作的理念、工作內涵與行動策略進行反思,進而揭示綠色主義(Greenism)的生態邏輯思維融入社會議題的探討,開創蘊含環境生態與社會人文的社會工作新思維,做為對資本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回應。
  • Item
    飄浪人生:遊民、家與公共政策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2005-07-01) 潘淑滿
  • Item
    全球化的省思:建構「人文」與「社會」並重的社會工作新思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2002-12-01) 潘淑滿
  • Item
    主權財富基金發展與影響的政治經濟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2009-09-01) 范世平
    二次世界大戰後,若干國家為使其外匯存底或公共基金產生更佳的增長效益,開始由政府設置主權財富基金,近年來其規模急遽膨脹而備受矚目,2007 年較2006 年增加18%而為3.3 兆美元,預估至2015 年將超過12 兆美元。2008 年開始因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主權財富基金成為許多國家與企業救亡圖存的希望。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符合「相互依存理論」與全球化理論中「過程論」的觀點;但在迅速發展下也出現了若干問題,不但動輒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也形成相當之政經風險,並引發其他國家的猜疑。
  • Item
    孫中山和平思想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啟示
    (國立國父紀念館, 2011-05-01) 黃城; 匡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