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習者之主觀學習感知-以印尼八華學校為例
    (2023) 劉芳妤; Liu, Fang-Yu
    網路的普及加上科技的發展,許多機構正將傳統面對面的課程改為線上進行,外語的教學也不例外,本研究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Ext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 ECoI)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生的主觀學習感知。綜觀過去的研究,線上華語教學研究多著重在線上形式的課程設計及科技運用,較少以量化形式呈現學生主觀學習感受。因此,本研究以印尼八華學校的學生為例,課程採用探究社群理論,結合針對線上外語教學提出的技能金字塔(Skills pyramid)來設計,課程結束後以擴大探究社群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學生對於線上華語口語課程的上課感受,並比較兩組學習程度的學生在擴大探究社群模型中各構面的差異,也透過路徑分析來探索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四個構面的結構關係與預測程度。研究結果發現,探究社群理論可提供教師設計線上課程時全方面的課程架構思考,而問卷調查結果四類呈現的平均分數皆大於3分,其中又以教學呈現表現最好,學習呈現最差;而中級和高級學生在四類知覺呈現中,均無顯著差異,最後,教學呈現對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教學呈現得分愈高,其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得分亦愈高;社交呈現對學習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社交呈現得分愈高,其學習呈現得分亦愈高。上述研究結果可提供線上華語教師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參考。
  • Item
    結合IBPYP概念理解的奧瑞岡辯論法教學設計—以伊索寓言故事為主
    (2022) 楊雅茹; Yang, Ya-Ju
    本研究為結合國際文憑小學項目 IBPYP 概念性理解及奧瑞岡辯論法的教學 設計,以《伊索寓言》作為討論文本,旨在建立學生 PYP 七大重要概念之一的 「觀點」。藉由探究線索:「一、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二、深入 了解事情的多面性,三、我們如何對提供的訊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發展六個 單元課程,課程內容皆環繞著探究單元的中心思想:「不同團體、文化或背 景會導致不同的詮釋、理解及結論。」研究對象為筆者的家教學生,目前就讀香港 IB 國際學校五年級,研究期程 共十個星期,每週一個小時,從 2022 年的 2 月至 4 月。筆者先分析《伊索寓言》 所有篇目可教學的概念,選出三個以「觀點」為主的故事:〈龜兔賽跑〉、 〈放羊的孩子〉以及〈北風與太陽〉,課程中安排提問、討論及奧瑞岡辯論模 式—申論、質詢、結辯,也依據學生個性及興趣加入兩個學習活動,使用 YouTube影片(Uncle Roger討厭Jamie Oliver煮的蛋炒飯)及推理故事。 在最後的評估中可以發現:課程設計提高了學生對抽象概念「觀點」的理 解能力,透過奧瑞岡辯論看到學習者進行思考的歷程,寓言故事能讓小學生更 容易地討論故事內容、探討角色立場並表達自我觀點。以概念驅動的課程確實 能引導學生對存在的問題有更深刻的思考延伸。
  • Item
    華語文自學網站設計初探
    (2003) 高林澄江
    有效學習端賴學習者之主動性。尤以現今教育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為培養學習者的 「自主性」,引領其從事「自我導向學習」便益形重要。又,現今海外華語學習人口激增 ,其學習背景與需求異質性高,尤以中高級的專業學習需求孔急,提供多元學習機會與管 道便有其迫切性。此外,網路科技得以讓散佈海外的學習者彈性使用網上華文課程或資源 網站學習,並接觸華語真實語境。然而,一般華文網上課程無法備辦所有學習需求,且現 有華文資源網站多半為資源之連結,缺乏如何使用網上學習資源與利用真實材料學習華語 之指引。 語言自學中心為一個協助自主式語言學習而設、整合各項學習要素支援學習者自主的學習 環境。為備辦不同的學習需求,亦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指引與選擇機會,讓學習者決定學習 目標、內容、方法、場所、時間、評鑑方式等事項。藉由此種自我導向語言學習模式,培 養學習者對自身學習負責任之自主能力。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語言自學中心網路化,藉由現今網路科技與豐富的網路資源,設計華語 文自學網站,作為物理實體SAC之延伸。藉此整合各項網路學習資源、營造支援學習者從事 自我導向學習之環境。並以中高級海外成人華語學習者為例,以期能夠作為當前海外中高 級學習者需求之解決之道。 由於語言自學網站網路化涉及網路之特性與本質,本文除關注於語言自學網站設計面外, 亦增添其理論層面及定位之考量。本研究經由語言自學網站相關理論背景文獻與現有語言 自學網站實例之探討,將現有語言自學網站加以歸類,並歸納其實際作法、要素,以提出 設計模式及其設計原則。而後,以提供給母語為英語的華語文自學網站之新聞閱讀主題部 分作為範例,解說華文自學網站具體的內容。最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以期提供 後進於往後設計時之參考。
  • Item
    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
    (2009) 倉島姿壽賀
    本論文採用“內容本位教學法”的理論與功能來探討課程上語言與文化 教學的結合。由筆者調查的41份問卷結果顯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而開始學習中文的日籍學生人數,約佔百分之四十左右,是所有調查問卷項目中最高的。Stryker and Leaver(1993)提到「當學生產生興趣時即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時機。」因此,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在:如何把學生之需求反映在教學課程之上。 本論文分成四個階段進行:首先由文獻探討來思考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定義,尤其是要討論學生的語言能力僅止於初級程度時,如何把文化導入課程上的問題。其次,透過分析實際教學課程得知 “內容本位教學法”的運用方式與其成效。 再者,藉由這些研究導出一個有效的教學策略,設計以“內容本位教學法”為主的文化課程新模式“發展型文化課”,最後以中國茶藝來設計“中國茶藝華語課程”做為發展型文化課的範例。 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一>內容本位教學法已經普遍運用在英文與日文教學上,若也能將這種教學法運用於中文教學上,應該大有可為;<二>在內容本位教學法上,所有的文化都可以當做學習之主題,唯需教師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對其內容、教學方法做整合;<三>發展型文化課的推廣,需同步建構授課教師的條件審核系統,及跟其他中國文化專業領域的合作。 讓學生能同時學習語言與文化,也讓每個人都能喜歡中文和中國文化是本論文的最終目的。
  • Item
    中級華語會話教材之設計—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
    (2009) 黃惠莉
    俄語背景學習者,除了母語為俄語的俄羅斯學生,還包含語言系屬與俄語接近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學生,他們於本國的華語學習缺乏目標語環境和母語師資,現有教材又有老舊、缺乏針對性等問題,說明其對新編華語教材需求的迫切。本研究旨在透過俄漢語言的對比分析,尋求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之華語對比型教材的可行途徑,作為本研究發展對俄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與提供編寫相關教材之未來方向。 本研究主要採「發展研究法」,參酌漢俄兩語言的對比分析成果及其在教學應用之研究,並結合會話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原則等,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透過對俄羅斯等三國華語教學現況的剖析,以及訪談俄語背景學習者和具對俄華語教學經驗的教師,瞭解師生對教材之需求與建議,歸納出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設計之整體方向,最後進行教材設計範例。 研究過程中,發現針對俄語學生之中級華語會話教材設計應注意下列幾點:一、掌握漢俄語言和文化對比的差異性;二、遵守教材編寫原則,包括科學性、趣味性、針對性、實用性、合作性、真實性六項原則;三、會話教學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還應培養學生理解掌握語用規則、功能項目、文化知識等,符合交際情境,並注重語言交際的得體性。 本研究認為未來應加強對比型教材的發展與完善相關理論研究,充實華語教師對各種母語及文化背景學習者的認識,將有助於提升整體華語教學效率與成果,增強台灣於華語教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Item
    圖文創作應用於華語跨文化教學研究
    (2018) 王藝儒; Wang, I-Ju
      圖文創作以與生活貼近的內容與極具特色的畫風深受許多年輕族群青睞,其中更具有許多華人文化的意涵與道理,透過雙碼理論,本文以圖文創作作為教學媒介,探討其教學成效與圖文創作是否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首先將圖文創作分為三大項主題:節慶(農曆新年、鬼月)、交際文化與文化詞彙,並與五位圖文創作者或其經紀公司取得教學的授權同意後進行分類,從中各選出三至四篇圖文,以該圖文中心思想進行課文撰寫,並經過三位華語老師審核前測、後測與延宕測驗之題目。實驗中將受試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以TOCFL B1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一小時的教學,透過實驗法探討圖文創作對於華語學習者學習華人文化是否具有成效,此外為顧及受試者對於教學的想法,測驗過後使用半結構式訪談與滿意度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想法。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研究結果可以分為三大項: 1. 華語學習者對於圖文創作的學習偏好,多為文字精簡、圖片表達清楚之圖文。 2. 圖文創作對於文化教學具有成效,根據統計結果顯示為有效教學,且透過延宕測驗可以發現實驗組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有更長久的記憶力。 3. 圖文創作能夠引起華語學習者學習華人文化的興趣。
  • Item
    短片在中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之研究-以西班牙語為母語之學習者為例
    (2016) 王璽英; Wang, Hsi-Ying
      本研究旨在針對非目的語境學習的西班牙語母語者,設計以網路短片學習真實語料的口語教學。據了解西語地區學習者對自然口語的學習有高度興趣,他們體認到課內所學與母語者使用的話語存在落差,然而當地將華語影片應用於教學仍有待發展,為使課內與課外的語言實踐接軌,期盼課後加強型的短片口語教學之構想有助於當地教學,提升學習者自然口語的表達能力。   本文採取發展研究法和調查研究法,從探查西語地區華語教學的概況出發,融合華語影視媒體教學與中級口語教學的探討,同時以溝通式教學法作為理論基礎,初步取得短片口語教學之設定參考,再藉由影視華語教材分析,以及問卷調查與教師訪談,從「教」與「學」不同的視角解析西語地區的教學現況、學習需求與短片教學的具體執行方式,在問卷調查和訪談中,師生指出了選材方面需考量的問題,綜合文獻探討我們歸納出選片原則進行短片篩選,最後環扣各項分析結論,以選出之短片設計教學範例。   根據研究結果,初步建議短片使用兩岸多地的微電影,以可理解的語言輸入、趣味性、具討論性之題材為選片的首要考量,歸納出短片中語言功能、結構、文化重點,透過語境與語言形式之關聯的引導、思考、討論與歸納,了解母語者之心理意圖如何影響話語表達形式,並基於學習者自身經驗建構知識,以提升真實話語的敏銳性;再藉由小組合作進行控制性、半控制性到自由性的溝通式活動,如情境模擬、配音作業、話題討論等,激發表達、累積開口信心,同時由於對語境因素的深入認知,增進目的語文化視野之拓展。
  • Item
    Instruction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e-Learning Skills Training for University of The Gambia
    (2009) 杜佑舒; Yusupha Touray
    This era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evidenced an institutional rush for embracement of e-learning delivery techniques in education. Hence institutions that are digitally disadvantaged are as well wanting in their provision of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education to students. The Gambia’s only university that is supposed to train its human capital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still trapped in the traditional face-to-face delivery system. However, the same university has been selected as a pilot site for Pan African e-Network; a project that is supposed to collaborate more than twenty universities in Africa with universities in India through a viable e-learning system. But, is the University of The Gambia (UTG) ready for e-learning implementation? If UTG is ready, what proposed design could be used in this implementation? It i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at this research looks at the readiness status of the young University in order to propose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an e-learning training programme for lecturers. ADDIE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has been adopted to analyse readiness and to propose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or strategy of the proposed content. As su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employed to analyse data from The Gambia through descriptive and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and expert interview data on relevance and deliver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training content, respectively. Eventually, UTG’s readiness was revealed at marginal levels for three of the support systems; infrastructure, training and human capital, and material and financial capacity, and has been found wanting in incentives for promotion of e-learning. The researcher thereafter draws a strategic map for delivery of a thoroughly analysed e-learning content. This research study therefore does not only reveal UTG’s e-learning readiness status, but also outlined a process that could be utilised by other institutions to appraise their e-learning readiness status. Again, it does not only give UT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institutions, but also provides an ADDIE adop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e-learning skills training that is applicable in other institutions and corporate entities for staff training.
  • Item
    教導華語文學習策略之教材設計與教學規劃〈民88-89〉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0-07-31) 信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