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滾入蕃薯島的黃殼雞蛋:一位美籍華裔在臺留學的跨文化敘事
    (2022) 潘筠潔; Pan, Heidi
    在全球學習華語的趨勢下,不僅是來自非華裔文化的學習者,通過華語教育培養,純華裔也在探索著他們熟悉雙語能力的潛力。以ABC美籍華裔學習者為例,由於他們的華裔家庭背景和美國文化環境,與二語學習者相比,他們具有獨特的學習目標和需求。從語言教育的角度來看,僅從家庭環境中接觸華語會造成程度不一的情況,例如聽說流利,但閱讀和寫作能力相對較弱。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由於亞洲的面貌以及西化的行為和思考,ABC在生長環境的文化和傳承文化中往往被視為圈外人,因此他們將華語水平視為一種實用技能和驗證其多元文化身份的一種方式。也因此,通過將自己置於華文學習環境中,他們正在經歷涵化。文化涵化可定義為不同群體接觸時,行為調整的過程。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在台留學的經歷,採用敘事探究的質性方法,通過過去六年的文件蒐集和隨筆札記數據,運用內容分析法,從語言學習、身份認同和跨文化交流等三個角度來詮釋研究者在當地環境中的文化交流和涵化策略中的困難。研究結果表明,研究者需要外顯語言知識指導和文化驗證,以及了解傳承語言習得在身份認同所扮演的首要角色。最後,針對ABC學習需求向華語教育工作者提出具體建議,將華裔定位為兼具部份雙語和部份雙文化者。
  • Item
    改變中的華文教育-沙巴華小多元族群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2016) 王康進; Wong, Kong Chin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教育乃是大馬華族先輩傳承中華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堡壘、母語教育的搖籃。華小教育儘管依然有不間斷的問題需要克服,仍迎來許多非華族家長的肯定。如今,母語教育的「根」迎來了許多友族的子女,華小成了多族群共同成長、學習、回憶和生活的土壤。 近年來學者及華社對非華族學生就學的種種看法,仍停留在經驗性認識的層面上,對於非華族為主體的印象仍無法更具體的顯現;非華族學生在接受六年華小教育對華小的行政體系效能、文化、核心價值等議題,皆缺乏分析比較的驗證性認識層面。非華族學生一直保持高比例的沙巴州華文小學具有其歷史特殊性,83所華小的非華族學生人數平均為三成四,有者更高達九成,無論是大型華小或微型華小皆保持高比例的非華族學生。 本篇論文透過由非華族學生就學歷史淵源長達40年的沙巴州開始著手,利用田野觀察訪談及歷史文獻,嘗試解析非華族學生的家庭特徵、選擇就讀華小的因素、觀察華小內各族裔的語言應用、學校行政的變化、非華族家長的視角和建言,期望及時有系統地理解此現象的成因和發展,同時指出一、非華族學生就學將會持續穏定地成長;二、華小將邁入新的「後華小時代」;三、「同根生」將會是華社與政府對話的緩衝劑;四、懂得「華語」將成為全馬各族群的共識;五、華社面對非華族學生的加入需要制定一套可行的指導方針。「非華族、華族與華小」課題所帶來的意義及影響必須受到重視。
  • Ite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culturati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mographic Background and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2010) 安龐德; Pandharinath Babruvan Amb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mographic factors, acculturati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It was premised that the Indian accultu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a)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b)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culturation, communication sty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sample in this research was taken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 total of 205 valid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including 182 male and 23 female. Although most demographic factor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one demographic factor (number of spoken languages) has shown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erformance of Indian students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Indian doctoral students in Taiwa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 Ite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daptation Steps of Undergraduate TaiwanICDF Students
    (2015) 歐亞妮; Jeanine Nazareth Orozco Jimenez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and describe opinions, expectations and feelings of undergraduates TaiwanICDF students regard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eps they had been taking since they came to Taiwan to achieve their adaptation while using the language. For the study several definitions and theories/practices we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find how adap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relate to each other. Therefore, an interview schedule comprised of 12 questions was developed to get the opinions, expectations and feelings of those students. In total, 2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asked for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however 19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ose students have a scholarship from TaiwanICDF, and also came from African, Central American, and The Caribbean countries. After the interview was applied,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no matter where the students came from they experienced similar feelings, and have similar opinions and expectations about their adaptation process and communication issu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has several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findings and the developed research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