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漢語副詞「還」之語義、篇章、語用功能及其教學應用
    (2012) 李馥蘭
    現代漢語副詞「還」功能相當豐富多樣,在實際使用上又易與其他近義詞發生誤用。因此,本文依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為主要架構,以語料庫為本分析「還」的包括核心語義及篇章、語用功能,以立體地呈現各個層面的漢語副詞「還」,為各種「還」的用法教學提供基礎。 本研究主張,漢語副詞「還」的核心語義為「持續」,因投射於不同序列而有不同的表現:在時間軸上,表示預期某情狀在參照時間時已結束,但實際上該情狀仍持續;在抽象空間中,將各成份排序後,表示原預期涵蓋範圍止於序列上的某成份,但實際上仍包含該成分後的其他成分;在程度序列上,則表示原預期所修飾的對象不在該程度的門檻內,但主觀判定仍符合該程度的標準。 在篇章功能部分,「還」為一順向銜接成分,範距可為句內或跨句。在句內時功能主要為連接新成分,範距為跨句時則經常有轉換、開啟新話題的功能。在時間軸上的「還」標示兩個命題間的不連續性,常與「就」或因果句、轉折句的前一分句搭配做為背景。在信息結構方面,「還」為一焦點敏感算子,標記某成份在與其他類似事物比較後,具有其中之一的某特性,並斷言該成分為具有該特性的集合中的一份子。當具對比性時,「還」的關聯方向可為左向或右向;不具對比性時,「還」的焦點則為句尾焦點。 至於在語用層面,為能符合「還」所處的各種序列,本文針對漢語副詞「還」的預設重新做出以下定義:一、存在某預設集合,「還」所斷言的成份與該集合具有相同屬性。二、某狀態/屬性在該序列上預期或可能的不存在。「還」的核心語用功能為表「不在預期內」,依語境可為正面或負面評價,其語用功能依搭配的語氣類型功能而不同,可表訝異、不滿、讚嘆等態度,在請求時更有表委婉的作用。 最後本文分析四套教材中關於副詞「還」的教學或使用情形,再依語料分析結果,做出副詞「還」的教學排序,並提出教學時應留意的重點,設計相關例句與練習,以期對學生習得副詞「還」的各項用法有所助益。
  • Item
    「如果說」的語義分類、語用功能與語法化
    (2011) 江伊惠; Chiang, Yi-Hui
    根據Su(2002)與Huang(2010)的「說」的語法化路徑,「說」的 語法化路徑為:動詞句補詞標(complementizer)語法標記(pragmatic marker),「如果說」是上承「想要說」經由類推( analogy)機制演變而來,至此「說」的原始功能已語法化,不具動詞言說義,而是成為句補詞標。 Su (2005)認為說話者對當時語境的主觀認定常常是語意處理的重要依歸,本文發現,說話者傾向使用「如果說」來表現言談功能。在理論架構上,本文主要採取Sweetser(1990)的語言三域,以沈家煊(2003)、和李晉霞、劉云(2009)的理論為輔,合併為三個框架:「因果域」、「認知域」、「語用域」,「語用域」之下分為「語言行為域」、「隱喻推理域」和「後設語言域」,並且加入「傳信範疇」和「主觀化」加以討論「如果說」的「說」承載的功能。本文要討論的是語言結構反映出人類在自然語境中溝通的需要,因此我們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如果」與「如果說」在口語語料和書面語料中的使用傾向。 口語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傾向認知域,根據傳信範疇(evidentiality),這與說話者會採用「如果說」來表現自己對訊息來源的不確定,為一種弱信任態度有關。另外,書面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在普遍使用在「隱喻推理域」上,這已經成為固定用法,可視為「如果說」的「詞彙化(lexicalization)」。「後設語言域」中,後分句對前分句的評價傾向負面評價,因此我們推斷,「如果說」吸收了「說」語法化後期過程的「反預期」語用功能,蘊含「半-反預期」語用功能。 根據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roy),來看「說」的語法化現象,「說」的核心語意為言說義,越往外擴張的語義便離核心語義越遠,但是邊緣的詞,還是依附於中心詞,故「如果說」已位於「說」語法化路徑末端,藉由「如果說」句式的還原,我們發現「如果說」的「說」其原始核心語義是來自「言說義」,經由不同的語法化機制,「說」的言說義漸虛,做為言談功能詞義漸重。
  • Item
    臺灣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之研究
    (2008) 廖朝明; Liao, Chao Ming
    部落(tribe)是臺灣原住民族最基本的政治單位,前後經過文化解構、融合及重構階段。原住民族政治主體性的發揚,是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極致,主體性的強弱,表現在是否有效掌握並決定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教育方面發展的權力因素。本文從原住民族傳統部落型態的制度開始,瞭解部落、宗族的治理理念,探討原住民族的政治主體、衝突結構及重構情形,進而建構原住民族自治與現今政府在政治上達到平權、共存與共榮的境界。在方法上主要採取文獻法、訪談法,並輔以歷史研究法及比較分析法,分析問題、提出建議。全文分為八章、凡28萬3,762字。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緣起、目的、方法及架構,定義政治主體及原住民族政治主體。 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前者介紹國內專書論著、學位論文及國外專書論文,回顧與本文有關之重要論點,並進行批判;後者以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論及建構論為理論基礎及分析觀點。 第三章部落政治制度與網絡,探討原住民族傳統政治觀、政治制度、部落政治體系及族際政治關係,並分析國家在原住民族地區從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地位,以及由此而來的發展邏輯。 第四章原住民族政治主體的內涵,說明傳統原住民族制度網絡解體之後,國家與原住民族關係重新建構的內涵,並分析原住民族如何回應外在政治環境變遷及其行動本質,以及由此反應而發展的適應性問題。 第五章部落與國家權力關係的發展,在前一章探討原住民族部落政治解構之後,進一步討論原住民族部落與國家之間的磨合與認同問題,包括:部落定位視野及機制、部落與國家疆界及平等因素、傳統與現代調和等。 第六章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問題與發展,探討當國家意在透過對部落的統治管理以穩固其統治地位,而原住民族追求完全自治,終將面臨什麼樣的難題?以及部落政治哲學面臨的挑戰。 第七章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之可行性評估,嘗試將現階段原住民族政治主體建構理念之基本內涵及定位方向,歸類為分級自治、領土共管、自治事項共享及權利平等四大類,分析其接受貫徹的可能性。並援引美、加、紐、澳等國家類似制度經驗,提供我國政策制訂參考。 第八章結論,針對本文研究發現做一歸納整理、扼要摘述,說明本文的研究貢獻、研究限制、研究建議及展望,總結本文。
  • Item
    與生命共舞:災難意義的日常實踐與道德回應
    (2007) 蘇琦雯; Serena Su
    有關災難的傳播研究經常指出,災難發生的地理位置遠近會影響閱聽人對議題的關心與回應程度。然而,進一步針對「閱聽人如何連結遠方他人災難與日常生活災難」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卻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深度描寫受訪者的自我故事,以捕捉其在問題情境中的情感經驗與意義,為災難新聞學提供一種「內觀的」(emic)詮釋觀點。因此,並不企圖找出一般的模式,而希望將學術研究的啟發落實到日常生活經驗之中。 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本研究採取質化的研究取徑,以深度訪談為主、參與觀察為輔的方式蒐集了10位受訪者個人的經驗敘事,理解其災難意義與個人生命史的互動過程。研究結果發現,民間信仰觀點有利於生命史主體發展出一套詮釋災難經驗的方式,同時也會有助於重建、維繫日常生活的秩序。生命史主體即透過日常生活的安排內化各種民間信仰的儀式,在相互主體的情感共鳴經驗之中,實踐其對災難的道德回應。 關鍵字:生命史、主體性、民間信仰、災難、日常實踐、道德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