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1
  • Item
    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9-12-01) 張玉山; 李大偉; 游光昭; 林雅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二因子實驗設計之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231 位臺北縣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生。主要研究工具為產品創意量表,內容包括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材料種類、外加機能、組合方法共七項。研究結果顯示,實作經驗對學生作品的造型設計與外加機能設計,有顯著的創意效果;高級與中級創意成品範例對學生作品的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及外加機能,都有正面的創意效果;但是在材料種類與組合方法方面,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會有交互影響。
  • Item
    以康門紐斯教育思想為基礎的國小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9-12-01) 張玉山; 林建志
    本研究以康門紐斯的教育思想為基礎,針對國小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一個以創意教 學為本位的教學活動,進行個案的教學實驗,分析教學的成效。本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的 一個班為對象,蒐集資料包括教學評量表、觀察紀錄內容、以及學生作品照片。研究結 果發現,以康門紐斯教育理念為基礎,結合創意教學、科技設計與製作教學,進行活動 設計與教學,可行性很高;所進行教學活動,教學目標達成度也很理想。主要教學效果 包括學生能在實作活動中,認識材料屬性及工具使用;能瞭解飛機飛行的四種受力,及 其對飛行影響等科學原理;能應用類推的創思技術,體現自己的設計構想;能專注地完 成自己的作品,並能為自己的作品做更多額外的裝飾。
  • Item
    凱欣斯泰納思想在國小生活科技教學應用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1-05-01) 張玉山; 蕭佩如
    本研究在國小科技教學設計中,融入凱欣斯泰納的工作實學思想,希望能提升教學 效果。本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小的一個四年級班級為對象,進行為期四週的教學實驗。 本研究強調針對自然情境與實務的洞察,主要以參與式觀察來蒐集資料,以歸納分析法 作為主要分析方法,並以持續比較法及三角檢證法,來建立信效度。經分析後,有以下 研究發現:(1)學生皆喜愛製作氣動車,具高度的學習興趣,代表本教學活動符合凱氏 對興趣原則的主張;(2)在氣動車原理方面,學生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大 小相同之特性,但有一部份學生無法舉出生活中的應用實例;(3)經由創意技法的教學, 學生大多可以運用多種的色塊切割方式(如線條、幾何圖形等)及使用獨特的選色技巧 來裝飾車體,但在改變圖案外形的表現上,仍有待加強;(4)學生能逐步進行各加工程 序,堅持到完成作品,符合凱氏培育公民性格的主張,學生在面臨問題時,主動發問, 但較缺乏獨力解決問題之能力。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針對國小科技教學的活動主 題、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議。
  • Item
    以創意成分理論為基礎的網路化生活科技創意學習:模組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6-12-01) 張玉山; 游光昭; 許雅婷; 黃雅莉
  • Item
    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9-12-01) 張玉山; 李大偉; 游光昭; 林雅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科技創造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二因子實驗設計之準實驗研究,研究對象為231 位臺北縣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的學生。主要研究工具為產品創意量表,內容包括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材料種類、外加機能、組合方法共七項。研究結果顯示,實作經驗對學生作品的造型設計與外加機能設計,有顯著的創意效果;高級與中級創意成品範例對學生作品的整體評分、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及外加機能,都有正面的創意效果;但是在材料種類與組合方法方面,不同創意層級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會有交互影響。
  • Item
    透過網路化的生活科技創新課程培養國小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問題解決活動(II)
    (2006-07-31) 張玉山; 楊仁興
    本研究為整合型計畫「透過網路化的生活科技創新課程培養國小學生創造力之研究」下的子計畫三,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小生活科技課程領域,發展網路化的問題解決創新教學單元,並透過教學實驗,探討其對國小學生創造力的教學效果,以及重要的相關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五項: (一)發展網路化的國小生活科技問題解決創新活動單元設計模式與示例。 (二)探討網路化生活科技的問題解決導向創新教學單元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能力、傾向及表現結果)的影響。 (三)分析學科專業因素、創造力因素、電腦素養、家庭網路設備、地區等因素,對網路化生活科技問題解決導向的創造力教學成效的影響。 (四)探討學生在網路化生活科技的問題解決教學中,創意激發的困擾。 (五)對小學階段的網路化生活科技問題解決活動之設計與實施,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擬設計互動式卡通動畫網頁,並透過預試及專家諮詢,提高其效度與可行性,最後在台北、新竹及花蓮三個縣市,進行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的教學實驗。本研究的自變項為網路化單元,統計控制變項為地區、學科專業、創造力、電腦素養、及網路設備因素。依變項則為創造力表現結果(包括創造力後測及創造表現結果)。並利用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及線性迴歸來進行統計分析。質化訪談資料則利用歸納式分析加以處理。
  • Item
    不同的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技術創造力的影響
    (2006-07-31) 李大偉; 張玉山
    本研究旨在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為範圍,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技術創造表現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四項: 1.探討不同的範例展示,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2.瞭解不同的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3.分別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不同背景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影響。 4.探討不同範例展示及實作經驗,對國中生的技術創造力表現的交互影響。 本研究的實驗操作自變項為「範例展示、實作經驗」兩種,依變項為「技術創造力表現」,實驗者間的統計控制變項為「性別、創造力、領域專業能力、人文社會學科能力、數理學科能力」。 本研究為避免過度影響學校的運作與生態,故採用「準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為了避免創造力前測對學生產生練習效果,對自變項中的創思技術教學的效果,產生干擾,因此以索羅門四組設計(Solomon four-group design)為實驗設計。本研究的自變項包括範例展示(高創意、中創意、低創意、無範例)及實作經驗(有實作經驗、無實作經驗)。因此,整個研究需要16組(班)學生(4*2,再加上有前測與無前測的設計,則為4*2*2)。 在資料分析方面,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10.0統計軟體,採用其中的多變量共變數分析,以創造力前測為共變項,進行統計分析,來瞭解學生在不同的「範例展示、實作經驗」的因素下,對產品創意的創新內容(樣式、結構與材料) 、創新效果(精緻與新奇) 、創新方法(應用與新創)是否產生影響。另外,在交互作用的分析方面,則利用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分析自變項兩兩之間,以及自變項與學生背景因素間,是否產生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