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6
  • Item
    臺灣與美國科技課程發展之比較研究
    (2006) 林坤誼; Kuen-Yi Lin
    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各國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工作,並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主要目標。臺灣主要以「綠色矽島」聞名世界,需要透過科技教育以持續培育高科技人才,因此中小學的科技教育便扮演重要的角色。臺灣的科技課程改革常會參照美國的發展趨勢,以現階段美國科技課程的發展趨勢而言,正如美國全民科技教育專案領導人Dugger所言,正逐漸朝向標準本位的潮流邁進。而當論及美國的標準本位教育改革時,加州可謂是此次美國標準本位教育改革的先驅,故其經驗應值得我國參考。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採用比較研究法做為主要的研究途徑,並運用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藉此一方面深入了解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另一方面則比較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以藉此找出臺灣科技課程發展的問題。透過上述比較研究的途徑,本研究除了獲致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發展的現況外,主要亦研提出有待改進的問題包含:(一)中小學科技標準方面:(1)臺灣科技標準研訂理念的關切焦點僅限於學生,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則較忽略以學生為中心;(2)臺灣科技標準研訂過程缺乏相關規準與評鑑團隊,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過程則缺乏確認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科技能力;(3)臺灣科技標準研訂成果缺乏具體表現標準與參考活動示例,而美國加州科技標準研訂成果則缺乏與設計相關的重要國際趨勢。(二)中小學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未能全面地反應科技教育的學習價值,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理念則較少考量學生的經費負擔能力;(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發展者的理念與科技教師發展科技課程的理念有差距;(3)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發展採用標準關聯程序導致內容無法涵蓋所有能力指標,而美國加州由於科技教師常兼採數本教科書,故能否適切地達致科技標準的要求仍須考量;(4)臺灣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侷限於課程綱要且教師手冊的功能不夠明確,而美國加州科技課程教科書的內容由於必須兼顧各地區需求,故較難反應單一學區特殊需求。(三)中小學科技教師課程發展方面:(1)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缺乏考量社區工業的需求,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理念則缺乏考量學校現況;(2)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並不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程序較符合標準本位的理念,但可能對科技教師而言會有較大的負擔;(3)臺灣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缺乏文獻探討與評量導板(rubrics)的規劃,而美國加州科技教師課程發展的成果則缺乏學習報告的規劃。(四)專業團體方面:(1)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強化生活科技教師的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實際至教學現場輔導的規劃;(2)臺灣專業團體缺乏熟悉教育改革的成員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由表現優異的科技教師進行示範教學;(3)臺灣專業團體缺乏善用資訊與傳播科技以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管道,而美國加州專業團體則缺乏製作相關的教材以供科技教師選用。(五)科技學會方面:(1)臺灣科技學會缺乏促進會員專業成長及與工業間互動的機制,而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則缺乏影響學校排課的機制;(2)臺灣與美國加州科技學會在如何提升師資需求方面皆需要持續努力。依據上述研究結論,臺灣科技課程發展若能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改善,應可使我科技教育發展更為蓬勃。
  • Item
    應用數位典藏發展技術史教學模組以提昇高中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
    (2007-03-24) 余 鑑; 楊錦心; 林弘昌; 王燕超; 于瑞珍; 謝文斌; 黃志燻; 林坤誼
  • Item
    鑑古知今生活科技資源網
    (2007-03-24) 余 鑑; 楊錦心; 林弘昌; 王燕超; 于瑞珍; 謝文斌; 黃志燻; 林坤誼
  • Item
    應用數位典藏發展技術史教學模組以提昇高中生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 2008-06-01) 余鑑; 楊錦心; 林弘昌; 王燕超; 于瑞珍; 林坤誼; 謝文斌; 黃志燻; 范道明
  • Item
    應用逆向工程策略協助高中生於機械構造的學習
    (2012-07-31) 游光昭; 朱益賢; 林坤誼
    本研究運用逆向工程的理念來設計高中生之STEM取向的工程設計活動,此學習活動是以市面上常見之科技產品為示例,引導學生先瞭解其功能、而後分析其科學原理、構造設計、材料、組裝、製作與生產等技術。之後,則發展STEM機構模組並進行教學,此是以高中的生活科技活動為基礎,融入工程設計與STEM課程之概念發展而成。其課程設計之理念是以科技與工程為主軸,輔以數學與科學相關概念性及程序性知識的應用。本研究初步得到一些教學上的啟示: (1) 工程設計活動應加強機構設計概念與STEM相關知識的連結;(2) 學生的概念性與程序性知識會影響其製作過程中分析與評鑑的表現,而其機構設計成敗之關鍵亦取決於分析與評鑑之能力;(3) 逆向工程策略可幫助學生瞭解基本的機構知識,但需強化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
  • Item
    STEM實作活動對STEM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整之影響
    (2013-07-31) 林坤誼; 游光昭; 張良德
    STEM 的議題在近年來受到許多的關切與重視,且培育STEM 創新者更是未來的重要趨 勢之一。針對此一培育STEM 創新者的趨勢,本研究著重在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 教師為研究對象,一方面探討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統 整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期望藉此培育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具體而言,本計畫 主要分四年完成以下的研究目的:(1)發展STEM 實作活動以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2)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整合理論與實務 的學習過程、困難與解決策略;(3)探究職前教師在STEM 實作活動中收錄、推論、對 應與應用STEM 知識的學習過程;(4)分析整合類比問題解決理論的STEM 實作活動對 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5)探究職前教師運用反思性 的詢問以累積統整STEM 知識的次級經驗之歷程;(6)分析整合自我調整學習策略的 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7)探究職前 教師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探究STEM 知識應用的學習歷程;(8)分析整合探究學習策略 的STEM 實作活動對職前教師統整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而為了 達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主要擬採用內容分析法、專家座談、行動研究法、紮根理論 等研究方法,期能藉此深入瞭解STEM 實作活動對STEM 知識、設計能力與動作技能 的影響,進而培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職前教師的科際統整教學能力。
  • Item
    應用逆向工程策略協助高中生於機械構造之學習
    (2013-07-31) 游光昭; 朱益賢; 林坤誼
  • Item
    從科幻小說探討學生科技學習的遷移模式
    (2010/8/31-2012/7/31) 林坤誼; 張良德; 李堅萍; 胡庭禎
  • Item
    從反思與實踐看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學習歷程表現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2010-07-01) 游光昭; 林坤誼; 洪國峰
    科技產品的製作是一個結合思考與實踐的歷程,思考主要是要求能運用學科的知識概念及工作程序的規劃,去作實踐前的準備;而實踐則是運用周遭的材料與工具等資源,去完成科技產品的設計與製作。本研究依據Zimmerman(1998)所提出的自我調整學習理論,發展一個科技實作活動的學習模組,並分析三十位國中生在經歷此學習模組的思考與實踐學習後,其在後續的實作活動過程的表現,以探討學生的反思與其實作作品表現之關係。本研究在歷經十一週的教學實驗活動之後,歸納以下結論:(1)國中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的反思表現優於實踐表現;(2)國中生在進行科技實作活動的學習時,應優先加強有關技術操作的學習。
  • Item
    臺灣小麥故鄉的社區營造策略、困境與解決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10-01) 余昕晏; 王雅慧; 林坤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