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導電奈米纖維複合碳黑/石墨烯應用於鋁離子電池之研製
    (2019) 林至寬; Lin, Chih-Kuan
    可充電式之多價金屬離子電池由於具有高理論比電容值和較低之成本而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鋁具有存量豐富,安全性高,對環境友善和利用三電子進行氧化還原反應之高體積容量等優勢,被認為是下一代可充電電池的有力候選人。 本論文以SU-8 2050厚膜光阻為材料,使用黃光微影技術於尺寸2×2 cm2之鉬箔上製作SU-8圓柱陣列結構,並以靜電紡絲技術製備SU-8紡絲奈米纖維。接著透過靜電紡絲技術製備SU-8紡絲奈米纖維。再以兩段式升溫之高溫碳化製程將SU-8光阻轉變為類玻璃碳材料(Glassy carbon),完成直徑32 µm、深寬比5、間距80 µm之導電碳圓柱陣列結構以及線徑910 nm之碳奈米纖維(Carbon nanofiber)之製備。後續將碳奈米纖維以均質機破碎後,與石墨烯(Graphene)和碳黑(Carbon black)藉由NMP@PVDF黏著劑複合形成鋁離子電池陰極之電極漿料,並滴塗於導電圓柱陣列電極中,完成全碳之鋁離子電池陰極之製作。本論文選擇8組不同漿料用於製備鋁離子電池的陰極,包括未添加碳奈米纖維的漿料,以石墨烯:碳黑=1:0、1:1、1:5、1:8之比例製備四組電極,並於相同之石墨烯與碳黑比例下額外添加碳奈米纖維,再製備出石墨烯:碳黑:碳奈米纖維=1:0:0.5、1:1:0.5、1:5:0.5、1:8:0.5等四組電極。將電極均組裝成鋁離子電池元件後,透過恆電位儀進行循環伏安曲線(Cyclic voltammetry curve, C-V curve)測試以及恆電流充放電(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GCD)之測試,評估電池之性能。量測結果發現,添加碳奈米纖維之四組電極的C-V 曲線面積,分別比未添加纖維之四組提升了660%、57%、-17%、314%。除石墨烯:碳黑:碳奈米纖維=1:5:0.5電極之C-V曲線面積有小幅度下降外,其餘電極之C-V 曲線面積均有大幅度提升,說明添加碳奈米纖維能夠提供更多比表面積供鋁離子嵌入與嵌出,進而提升電池效能。將上述8組電極所組裝而成之鋁離子電池中,選取性能較好之石墨稀:碳黑=1:1、1:5與石墨烯:碳黑:碳奈米纖維=1:0:0.5、1:1:0.5、1:5:0.5、1:8:0.5六組電極,以100 mA/g之電流密度進行恆電流充放電測試,並計算其比電容值,分別得到3.5、2.5、8.25、14、5、4 mAh/g的結果。其中,石墨烯:碳黑:碳奈米纖維=1:1:0.5之電極具有最高的充電比電容值12 mAh/g,以及放電比電容值14 mAh/g,並且具有85.7%之庫倫效率。此外,石墨烯:碳黑:碳奈米纖維=1:1:0.5與1:5:0.5兩組電極之比電容值,分別達到未添加碳奈米纖維電極的4倍與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