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鷹架策略應用於線上共創學習之研究
    (2017) 蕭喆穎; Hsiao, Che-Yin
    共創學習是一種讓學習者與同儕之間,進行知識的分享、交流、建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已普遍在線上進行學習活動,而線上環境打破空間、距離的限制,更有利於共創學習活動。然而環境的轉換、溝通模式的改變以及個人知識背景與特質的不同等,讓共創學習變得困難,因此需要由導師提供鷹架來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後設認知鷹架的優點為能夠連結學習者的先備知識,以利於後續訂定學習策略。然而僅是以提示的形式協助學生,並無學習操作的指引時,學生可能會無所適從。因此本研究提出混合式的鷹架,將能夠穩定學習路徑的程序性鷹架,改善僅使用後設認知鷹架策略之缺失。本研究使用實驗法,以具備概念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實驗統計作為課程主題,實驗對象共24位,以後設認知鷹架與混合式鷹架進行分組,進行為期三週的線上共創輔導課程。以學習成就測驗與學習態度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在課程結束後進行訪談,進行質化資料之收集。 研究結果發現,在進行完線上共創學習課程後,全體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均有顯著差異,但兩鷹架組別間並無顯著差異;在學習態度方面,全體平均為中等偏低,顯示學習者對於此平台及學習方式並無顯著的認同感。根據上述兩點,因此延伸出先備知識及學習參與度的影響來深入探討。發現先備知識、學習參與度會影響學習態度。建議未來相關研究應考慮學習者的個人特質與平台的適用性,對於共創學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