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利用奈秒脈衝式雷射與奈米線微細成型電阻抗晶片於生醫檢測之研究
    (2015) 張傑富; Chang, Chieh-Fu
    隨著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以奈米製程技術製作感測器,特別在製作生醫感測(Biomedical Sensing)晶片上,已投入大量心力進行研究,相較於現在醫院所使用之檢測機台,生醫晶片更可以達到定點照護(Point of care),對於病患的症狀可以即時的偵測,有助於落實預防醫學之目的。本研究是以奈秒雷射微細加工技術(Nanosecond laser micromachining technique),在網版印刷多層石墨烯製作電極(Screen-printed multilayered graphene electrode),該研究探討其能量密度(Fluence)和脈衝重疊率(Pulsed overlap)於材料之加工深度與線寬之影響。本研究採以紫外光波段之奈秒雷射,可製作出之最小電極間距為60 μm。結合靜電紡絲技術(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製作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PVA)複合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之奈米線薄膜於電極結構上,藉由加入不同濃度之葡萄糖氧化酶觀察其電性變化,可以得到當葡萄糖濃度僅有0.011 mM時以具有明顯的電阻變化,且在葡萄糖濃度為0.011 mM - 0.41 mM之區間具有一趨近線性之電流變化,推測此方法對於低濃度之葡萄糖檢測具有良好的價值,並有機會應用於生醫晶片製作且進行大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