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低場核磁共振系統於乳癌組織檢測應用與特性研究
    (2018) 陳彥呈; Chen, Yan-Cheng
    本實驗參考過去實驗室,研究低場核磁共振系統,使用超導量子干涉元件(SQUID, superconducting 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和預極化(prepolarization)技術的低磁場核磁共振系統(Low-field NMR)應用至腫瘤量測上。改進接收線圈,使SNR提高20 % (量測0.5 ml去離子水),進而讓乳房樣品能有效進行微量(0.05 g ~ 0.2 g)量測,利用縱向鬆弛時間(T1)之物理方式量測,並進行乳房組織最小量測量與縮短實驗時間,乳房組織經由實驗後量測T1數值,統計資料證實,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具有統計意義,並計算辨識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的靈敏性(Sensitivity)與特異性(Specificity),具有高度的數值,同時證明使用T1量測,進行腫瘤組織檢測可行性。最後整合病理報告,核磁共振與病理報告內的細胞活化標記(Ki-67)、病理分期具有相關性。藉此能快速又有效提供可量化數值,提供醫師一種生物組織檢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