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石墨烯與高熵合金薄膜於表面電漿高反射結構及生物感測之應用
    (2022) 陳友華; Chen, Yu-Hua
    近幾年以來,表面電漿在光學元件設計應方面逐漸受到矚目,其強光場侷限性、較小的模態體積及打破繞射極限的能力,為它在微奈米元件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使用高熵合金薄膜製成的表面電漿高對比度光柵高反射結構,使用有限元素法進行模擬。利用表面電漿的強光場侷限性,以及高對比度光柵利用環境的低折射率與光柵的高折射產生與一般光柵不同的效果,產生針對於兆赫波的高反射率。高對比度光柵本身是一種亞波長結構,利用高折射率材料做週期性的排列,再以相對低折射率的環境包覆光柵形成的光學元件,雖然結構與一般光柵相似,但能夠利用guided-mode resonance的理論產生所謂的橫向傳播,產生高反射的效果。第二部分為使用紅外增強吸收光譜結合石墨烯的表面電漿可調變生醫感測器,我們同樣使用有限元素法進行模擬。利用表面電漿的強光場侷限性及打破繞射的能力,將光場侷限於我們設計的石墨烯表面微奈米結構以增強紅外光與待測物質間的交互作用。而石墨烯在元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還有另一個作用,除了提供取代傳統金屬層與介電質層產生表面電漿的交互作用以外,也提供了元件的電性可調變之能力,能夠在不改變元件設計的情況下增加其量測範圍,提升其對於不同待測物的感測能力。我們所設計的兩種元件皆利用表面電漿在材料表面的高度侷限能力,並使用兩種不同材料對其進行設計,此研究結果預期對於為奈米尺度的表面電漿光學元件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