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雷射及堆疊結構技術於可撓性傷口酸鹼檢測元件之研究
    (2021) 范瀞元; Fan, Jing-Yuan
    本研究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 GO)薄膜覆蓋可撓性的聚醯亞胺(Polyimide, PI)基板,利用超快雷射(Ultrafast laser)產生還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 rGO),製作環形指叉狀電極,上層感測區,覆蓋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 PAN)/聚苯胺(Polyaniline, PANI)之靜電紡絲,以製成pH酸鹼感測元件。本研究測試雷射不同的重疊率與單發能量,對應所產生rGO之寬度關係及量測產生rGO的導電性,選出最適當的加工參數。本研究最終選用掃描速度500 mm/s、雷射脈衝頻率300 kHz和能量密度為0.19 J/cm2,在雷射路徑一次製程,製作電極元件,其最低的電阻值為3230 Ω。在材料性質分析下,顯示雷射的能量能有效將GO的含氧官能基去除,還原成rGO。在電紡絲製程方面,電紡絲溶液會以PAN濃度為7 wt%和PANI濃度為1.4 wt%調配比例,在25000 V操作電壓下,產生的電紡絲平滑無珠鏈狀,平均線徑為498.36 nm,該結果經化學分析,證實可將PANI摻入電紡絲中。本研究在製作的設計檢測元件,量測電性響應於不同酸鹼值(pH = 2; 4; 6; 8; 10),顯示檢測溶液越呈酸性,且其瞬間電流響應越高。另外,在元件靈敏度(電阻變化量/初始電阻)對應pH值反應,顯示每pH量測值會下降6.37 %之線性關係,該其響應結果,可應用於傷口檢測。本研究實際檢測應用,是採以大鼠之傷口為目標檢體,量測3種處理傷口含原始、敷料1(含殼聚糖+奈米金粒子30 μM)及敷料2(含殼聚糖+奈米金粒子60 μM),分別量測第1天、第4天與第7天之電性變化,顯示在敷料2的傷口檢體pH值,會隨時間變化最小,有助於傷口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