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IC³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
    (2009) 鄭福昌; Fu-Chang Cheng
    當「資訊教育」已成為各國比拼下世代的關鍵時,教師實為資訊教育之樞紐,教師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顯得相當重要,因此,教師更應具備資訊網路與通訊科技教育(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整合的教學能力。然而在探討國內資訊素養有關的文獻時,發現以往的研究都偏重在態度與知覺的探討,缺乏實證研究與全球標準差異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一種全球性資訊素養課程教學與檢測認證的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³),從三個科目與十一項領域來檢測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的資訊素養能力並與國際及格標準作比較,展開實證性之研究。並依影響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成績之背景變項,運用集群分析將受測人員分為四大集群,探討四大集群在計算機綜合能力考核各項成績指標的特性。在抽樣桃園縣國中小教師157人的研究中發現: 1.教師以年輕教師,學歷以學士為主力。 2.教師之畢業系所以教育領域居多,多數無電腦相關證照。 3.多數教師使用電腦時數約略每天至少1小時以上,學習電腦課程相關修課之時數偏低。 4.多數教師接觸電腦已有六年以上經歷,在電腦的使用上,以學校或工作地點為主。 5.整體而言,在IC3的成績表現上,已達到全球及格標準。 6.在IC3的十一個領域中,以「網路」正確率表現為最佳;而以「常用軟體功能」、「電子試算表」的正確率表現為最差。 7.影響IC3成績表現上的相關背景變項以「性別」、「年齡」、「個人修習電腦相關課程情形」、「主要使用電腦地點」等四項顯示有差異。 8.以女性為主、年齡在39歲以下、資訊課程修課情形在12學分或216小時以上者的集群,在IC3各項成績指標有較佳的表現。 9.以女性為主、年齡在30歲以上、資訊課程修課情形在12學分或216小時以下者的分群,在IC3各項成績指標表現較其他集群弱。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規劃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資訊素養能力研習、進修與檢測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