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皮秒雷射多孔薄膜元件技術於氣體檢測之研製與實現
    (2017) 甘鎧榕; Gan, Kai-Rong
    氣體檢測晶片及其模組開發技術,一直為空氣與環境監控的重要關鍵。近年來,雷射製程科技的發展迅速,超短脈衝(Ultra-short pulse)雷射之微細製程技術,也多應用在電子、機械與生醫工程領域。本研究採用超短脈衝雷射之微細製程技術進行材料進行電極及感測器之製備,與一般半導體製程之感測器相比於設計及初步研究時製程速度較快,即無需微影製程等複雜之步驟就可完成製作。本研究透過皮秒脈衝雷射直寫(Picosecond laser direct-writing)於石墨烯(Graphene)薄膜上進行感測圖型之製作,其構型有線圈式與指叉式結構,並探討二種結構對氣體感測結果之影響。最後再試著與3D之多孔材料製成之氣體感測器比較。本研究結果顯示線圈結構式感測器type 2 (3圈)對於水氣的反應靈敏,當相對濕度RH = 47% ~ 70%時,該電阻之檢測值可自1902 Ω至1934 Ω,其靈敏度(Sensitivity)為2.3%,且在量測一氧化碳(CO)氣體,該電阻之檢測值可自1823 Ω降低至1780 Ω,其靈敏度為1.6%。另外,使用氧化石墨烯多孔結構與平面指叉狀結構量測相對濕度RH = 45% ~ 65%進行比較,在氧化石墨烯多孔結構於電阻之檢測值會由10.8 MΩ降至0.18 MΩ,其靈敏度為99%,於指叉狀結構之感測器,其電阻之檢測值由2.22 kΩ上升至2.36 kΩ,其靈敏度為7.2%,顯示立體多孔結構其感測能力較為靈敏且對水氣之反應較快,且易達到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