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多個二維條碼所組合之灰階影像的列印輸出與讀取
    (2023) 黃克強; Huang, Ke-Chiang
    網際網路及電腦科技的發達,提升人們生活的品質並改善了工作效率,取得資料或是透過網路連結到相關網頁,較為快速及常用的方式即為手機掃描二維條碼,而網路應用的趨勢,同時也帶來許多立即性或潛藏的危機,例如,著作權侵犯、資料剽竊和破壞等,因此,在資訊安全的領域中,資訊隱藏技術絕對不容忽視。目前市面上最普遍採用的條碼種類為 QR Code (Quick Response Code),傳統 QR Code除了資訊容量有限,且資訊隱藏效能不佳,雖然彩色及圖像化條碼日漸流行,但由於製作的背景程式作業系統過程冗複,而取得灰階 QR Code 製作的方式迅速簡易,本研究遂以此發想改善途徑,以進化傳統 QR Code 為目標,延伸研究位元隱藏技術(Least Significant Bit, LSB),在灰階影像不同的資訊位元區段位置藏入多個二維條碼,最終僅顯現一個藏密的灰階影像,達到隱藏資訊的目的,並可同時提升數據容量。針對本研究多個二維條碼組合成的灰階影像,首先分別陳述數位檔案及 Print-and-Scan複製檔案實驗成果,接著掌握兩者結果的差異,後續嘗試以各種實驗條件的調整,建立錯誤分析的統計數據,據以評估選取最佳的校正措施。最終,本研究藏入多個二維條碼所獲得的灰階影像,除了外觀與一般條碼具有明顯視覺差異,其內蘊藏 8 個不同訊息內容之條碼,亦即資訊容量因此成功擴充為 8 倍,以手機掃碼可讀取外顯的條碼資訊,經過程式解碼之後則可以獲得內藏其餘的 7 個條碼,再以手機掃碼可逐個讀取不同資訊內容,然而,本研究藏入多個二維條碼的數位圖檔能夠成功的操作,惟在 Print-and-Scan 後,其內藏條碼程式解碼還原後,因為影像失真導致無法正確解碼,緣此,複製所得灰階影像僅能被手機掃碼讀到一個條碼資訊,再以導入適當校正措施,目前得以正確讀取兩個條碼資訊,本研究對於灰階二維條碼的資訊容量的提升及資訊隱藏的同步改善都有參考價值,諸如在於產品的外包裝,可經由掃讀外顯條碼揭露一般民眾需知悉訊息,內藏資訊則可依據資訊隱藏需求之等級逐層解碼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