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QR Code之資訊隱藏—應用不同網點面積之混合網點
    (2024) 黃文鳳; Huang, Wen-Feng
    QR Code (Quick Response Code)是一種由黑色和白色模組所組成的矩陣式二維條碼。隨著二維碼技術的廣泛應用,QR Code 常被用於產品推廣、產品追蹤及溯源、產品真僞鑒別、入場票券等的儲存媒介。然而,現有印刷品上的QR Code,不僅占據印刷品上一定的空間,還容易被盜印。因此本研究將調幅網點 (Amplitude Modulation,AM) 與調頻網點 (Frequency Modulation,FM) 導入QR Code,使AM網點與FM網點在QR Code上的網點面積百分比均衡,產生不同網點面積百分比的混合網點QR Code,此QR Code在印刷品上,人的眼睛是察覺不出來,但手機可掃碼識別,達到資訊隱藏的目的。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其中QR Code中的黑色模組用AM網點來表示,白色模組用FM網點來表示。通過調整次模組内AM網點的形狀來改變網點面積百分比,以此表示QR Code中的黑色次模組,FM網點則將次模組中間挖空,形成白點來表示QR Code中的白色次模組,且次模組内FM網點面積百分比通過調配後和AM網點均衡,以此產生不同網點面積百分比的混合網點 QR Code,來測試QR Code 輸出後資訊隱藏的成效。此外還嘗試將QR Code的定位標記點(Finder Patterns)和無定位標記點的混合網點QR Code另外輸出來測試資訊隱藏成效。研究結果顯示,所設計的混合網點QR Code達到資訊隱藏之創新成效,並確定了可被掃碼識別的最低網點面積百分比。針對3x3無定位標記點的混合網點QR Code,輸出後曡加在寫有文字的紙張上進行的抗干擾性分析。分析表明有部分QR Code的干擾程度超出QR Code的容錯範圍,因此在程式中對九個QR Code進行投票分析,經投票分析後,碼字錯誤大大降低,QR Code還是能被掃碼識別,藉由QR Code定位標記點的隱藏,能將QR Code與文件做更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