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電視劇作品再生產國家意志之研究
    (2023) 黃雅鈴; Huang, Ya-Ling
    我國政府近年喊出「影視國家隊」口號,提出「越在地,越國際」的主張,透過前瞻計畫特別預算的編列補助,將提升台灣影劇產業列為國家首要政策之一。戲劇作品在政府高額資金挹注下,成為再生產國家意志與意識形態的文化載體,隱含作品所欲傳達的當代台灣文化與台灣價值。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徑,分析《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做工的人》兩部台劇作品,依據敘事分析結構,結合戲劇理論與故事行銷的重要元素,從角色、情節、場景、敘事者觀點及敘事模式等五個構面進行研究分析,並將敘事分析結果說明與國家意志之關聯性。研究發現,戲劇作品呈現台灣文化的混雜性;抗爭的流動性轉變為個體性的覺醒;對於西方文明普世價值的追求,是當前社會產生共鳴的議題。在敘事特色上,多元風格帶來社會對話;新世代台灣人的形象,刻劃為良善的無名英雄,擁有惜情重義的性格特質。故事行銷手法以「衝突」作為激辯與反思的開端,透過二元價值對立、搭配悲劇美學的行銷模式,牽引觀眾「憐憫」與「恐懼」的情感,使其產生投射的共情效果及撫慰心靈的感受,進而發揮「理解」與「寬容」的社會作用。此外,權力的流動性帶來抗爭的流動性,關乎政權的轉移。在邁入民主化社會、歷經政黨輪替後,台灣社會運動帶來轉型,抗爭轉變為「議題導向」。台劇作品彰顯國家意志重視人權的民主風氣,透過敘事手法傳達政黨立場的價值觀與政策方向,使其在推動政策和爭取支持時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