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記者轉職公關領域之研究:職涯規畫及角色轉換觀點
    (2015) 黃安晴; Hwang,An-Ching
    Robbins(1993)曾指出,最容易有工作倦怠的人常是那些最優秀、最聰明和最具高度動機的人。隨著媒體大環境的改變,許多臺灣資深新聞記者開始思考人生的下一步,以及個人生涯規畫的藍圖,這幾年,轉職進入企業擔任公關一職,或是被延攬進入政府部門,成為新聞聯絡人或發言人,有愈來愈多的趨勢,但在轉職過程中所衍生的角色轉換及心態調適,也成了臺灣記者轉職公關成功與否的首要課題。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焦點團體法:深度訪談了五位平均媒體專業年資為13.8年,而現轉職擔任公關領域人員的前資深新聞記者們,行業別涵蓋了運輸交通業、速食餐飲業、高科技代工業、百貨購物業,資通產業、政治公關等,同時輔以次級資料,歸納出臺灣記者轉職公關領域的角色轉換,以及其因應之道;有鑒於過去針對記者與公關人員之研究,並未有從資深公關及僱主面,來探討記者轉職公關後的優勢與劣勢,本研究另外又以焦點團體法,訪談兩位完全沒有媒體經驗的資深專業公關,以及一位晉用記者轉職公關發言人的地方縣市首長,希望透過三角檢測(triangulation)能從不同面向了解臺灣記者轉職公關時的整個情境,以提升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研究結果顯示,記者轉職公關的確在新聞議題的掌握,及豐沛人脈上有一定優勢,但如何放低身段,融入企業文化,並充實自己在語言及財務分析上的專業,維持在擔任記者時的熱情與衝勁,成了轉職成功的要件。冀望透過本研究,提供目前正打算轉職公關領域的臺灣記者們在未來職涯規畫時,能有參考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