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超導生物磁粒子造影系統最佳化特性研究
    (2022) 鄭元鈞; Jheng, Yuan-Jyun
    本研究於電磁波屏蔽室內建立一座超導量子干涉元件之磁性粒子造影系統,目前已得知磁性奈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經由表面修飾後可具有與特定抗原專一性結合的特性,因此具有影像顯影及癌症標靶等應用潛力。在訊號偵測的部分,選擇三倍頻訊號用來避開生物反磁性訊號;在影像取得部分,此系統使用三維度步進馬達移動樣品進行掃描以獲得磁流體的磁訊號分布圖。為了將磁流體磁訊號與定位點磁訊號作出區別,另繞製線徑為 0.3 mm 、內徑為 10 mm 、共 10 匝的定位線圈共四顆當作定位點,同時給予定位線圈不同的頻率,藉由輸出頻率的差異,得以在後續將小鼠體內磁流體與定位點磁訊號明顯分開以利之後分析。本系統包含了激發線圈、接收線圈與超導量子干涉元件,藉由繞製多組接收線圈匝數與所串聯之反向線圈的匝數後,調整兩線圈之間距離至訊號測得最靈敏位置,即得以將系統背景雜訊降至最低,而經過後續研究數據得知本磁通轉換器最佳參數為接收線圈使用線徑為 0.2 mm 、內徑為 8 mm 、每層 20 匝共 140 匝,反向線圈使用線徑為 0.2 mm 、內徑為 8 mm 、每層 40 匝共 170 匝,此參數不但雜訊強度較低,且電壓磁場轉換比效率也相對較高。透過後續掃描磁流體之序列稀釋、排列不同圖案和在小鼠體內施打不同濃度之磁流體的影像也證實了此項研究結果。因此現階段系統比過去擁有更高靈敏度功能性檢測的優勢,未來更可被用於腫瘤(癌)細胞影像顯影及追蹤等,以證明磁性奈米粒子於生物相關醫學成像應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