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女性創業家創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社會資本對資源拼湊影響之研究:以創業傾向為中介變項
    (2020) 李惠玲; Lee, Hui-Lin
    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與經濟自主意識抬頭,臺灣地區女性創業家占整體企業數比率超過三分之一,但對於女性創業家的量化研究卻十分有限,故本研究以W協會之成員為對象,本研究採用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探討創業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社會資本與資源拼湊之關聯性,並以創業傾向為中介變項。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為基礎,加入社會資本之觀點,整合內部與外部因素,發展兼具內外因素創新的研究架構,回收122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創業態度、知覺行為控制、社會資本三個前置變項對創業傾向具有正向影響,且創業傾向對資源拼湊亦具有正向影響。在中介效果部分,創業傾向在前置變項知覺行為控制、社會資本,與結果變項資源拼湊之關聯性中,具有中介效果。然本研究結果發現,主觀規範對於創業傾向、資源拼湊均無顯著正向影響,對創業傾向的影響最高至低依次為創業態度、知覺行為控制、社會資本。對資源拼湊的影響,知覺行為的影響性相對較高,其次為社會資本,再其次為創業傾向。本研究結果可供政府決策者相關政策之擬定、學術研究之佐證,以及有意跨入創業行列的女性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