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光與磁造影之超導生醫磁導儀應用於探討肝腫瘤的標靶造影
    (2015) 李宜諺; Li, Yi-Yan
    現今醫學影像方面如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X-Ray,都具有高解析度的斷層影像,但因為維護價格高與屏蔽系統需要夠良好,所以,往往只有大型醫療機構擁有。為了增加靈敏度與專一性,批覆生物探針的奈米粒子已成為主流,利用批覆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抗體、批覆去羧機凝血脢原(Des gamma carboxy prothrombin,DCP)、批覆酯肌醇蛋白聚醣3(Glypican-3,GPC3 )抗體的磁性奈米流體,注射於癌鼠做標靶實驗,並開發出光學與磁學雙模式的超導磁導儀檢測磁性奈米粒子的交流磁化率。本實驗除了用磁導儀對注射磁流體試劑的癌鼠進行檢測,利用核磁共振造影與肝臟五葉個別量測的一致性證實了磁導儀可行性。因此,未來病患可注射批覆抗體的磁性奈米粒子試劑後進行活體篩檢,如果有腫瘤症狀,需要進一步確認再進行高額的其他檢查,減少民眾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