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整合QR Code及浮水印於印章之防偽功能加強研究
    (2022) 林靜怡; Lin, Ching-Yi
    印章是中華民族最具高藝術價值之物件,從古至今,在政治及商貿往來都被當作憑信工具。科技的進步加速了政府及各級機關(構)的數位化轉型,紙本公函開始並用關防章與QR Code(Quick Response Code)。有學者為了印章的永續發展,透過程式設計將兩者整合成「印章QR Code」,然而其防偽功能仍有加強空間。本研究提出以印章QR Code作為藏密浮水印的媒體,利用圖像化的顏色深淺變化及印刷四色CMYK(Cyan, Magenta, Yellow, Black)中的M版模擬紅色印泥,再以75 LPI、100 LPI及150 LPI三種網線(Line per inch, LPI)過網,輸出後利用光柵解碼器(Lenticular Lens)解碼,加強防偽功能。本研究採實驗研究法,利用程式設計數位解碼浮水印,驗證藏密效果,接著實際輸出影像,先以手機讀取QR Code確認連網功能,再利用光柵解碼器觀察浮水印之加密效果,最後複印影像,再次檢視浮水印是否存在。另外,以1200 DPI (Dot per Inch)高解析度掃描輸出和複印影像,各自數位解碼M版,驗證浮水印之效果。經實驗測試,本研究發現以M版製作的三種網線數浮水印,其中以100 LPI的解密效果最好,150 LPI可作為加強防偽功能。接著,以解密效果最好的影像背景色重製新影像,改善浮水印的分布情況,複印後的影像,成功讓浮水印消失,達到用於分辨文件的防偽功能,高解析度掃描後的細部取樣更證實,以雙培增長的解析度,不影響浮水印的加解密效果,更可和實際輸出後的光柵解碼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