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綠雜訊半色調技術於浮水印之研究
    (2016) 余泰廣; Yu, Tai-Kuang
    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文件資料複印也日趨便利快速且精密,但也造成文件資料的偽造情況層出不窮;⼤量⽂件遭⾮法複製導致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受到侵犯,因⽽顯現出印刷防偽技術對智慧財產保護之重要性。⽬前半⾊調影像加密技術中,以FM (Frequency Modulation)網點及AM (Amplitude Modulation)網點為主軸,但FM網點的網點擴張(Dot gain)問題較⼤⽽AM網點細部的表現較差;因此有學者提出綠雜訊半⾊調技術,改善FM及AM網點缺點,降低網點擴張情形及保留邊緣細緻度;由過去研究中發現⽬前綠雜訊技術多以製作半⾊調影像為主,未發現利⽤綠雜訊半⾊調技術藏⼊實體浮⽔印之研究。因此本研究之⽬的以綠雜訊半⾊調演算法為基礎,⽅法為改變演算法中種⼦形成⽅式利⽤不同網點尺⼨製作浮⽔印及底紋,並以HVS (Human visual system)評估其隱藏效果,尋找出最佳浮 ⽔印濃度及尺⼨,製作防偽⽂件,使⽂件經複印後⽴即顯現隱藏之浮水印。結果顯⽰,此綠雜訊半⾊調技術所製作之防偽⽂件,經由複印機複印及⼿機拍照將影像上傳⾄電腦進⾏程式解密後,能有效地顯現所隱藏之浮⽔印,達到防偽效果,保護⽂件之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