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單頻交流磁化儀之開發及肝癌生物標記檢測應用
    (2014) 蘇裕凱; Yu-Kai Su
    有研究指出,肝癌患者體內的AFP(甲胎蛋白)濃度較一般人來得高,藉由觀察體內AFP的濃度變化,便能判斷是否為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雖然無法以此當作絕對根據,但是我們可以當作參考並做更進一步的確認,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標。 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架設一套單頻交流磁化率量測系統並以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作為感測器感應接收線圈(input coil)的磁通變化,搭配激發線圈、擷取線圈、補償線圈以及訊號產生器和鎖相放大器,由激發線圈產生一交流磁場,擷取線圈便會產生感應電流,由於擷取線圈為梯度線圈,感應電流會互相抵消,但無法100 % 抵消時再利用補償線圈降低剩餘訊號使背景值為0.1 mV,放入樣品後值為105 mV,訊雜比可達1000。 量測樣品為AFP之抗體與磁性奈米粒子結合所形成具有磁性生物標記的磁性流體,隨著AFP之抗原與抗體的結合,磁性奈米粒子形成磁性叢集便會使相位延遲(Phase Lag),AFP抗原濃度愈高,磁性叢集愈大則相位延遲也就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