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喜劇電影的歷時性研究-以周星馳電影為例
    (2009) 林祥建
    華語喜劇電影在短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裡,從傳統的以誇張動作以及詼諧的語言操弄,演變為具有後現代本質的文本敘事。「後現代喜劇」即是以後現代意識特徵和美學導向的喜劇藝術類型,追求以反傳統、反理性為主的戲劇詮釋。而在幽默的詮釋上也產生的根本上的變異,從創作主體的「策略性解讀」,到客體呈現的「荒謬樣態」,再到閱聽眾的「超文本解讀」,形成了迥異於傳統喜劇制笑方式的新的制笑機制。 隨著社會進入了後現代主義時代,文本內容的多元化及其閱聽人解讀的平面化,其中的差異得到充分的認可與尊重,也漸漸地影響了閱聽人詮釋與解構戲劇的角度。另一方面,後現代喜劇電影也採國際化敘事策略,特定地區的語言不再是溝通的主要模式,透過音樂音響動作以及其他視覺元素,都被作為賦予意義的手段進行跨文化交流,也意味著有可能成為主流電影向全球市場發行,利用好萊塢的資源與全球銷售網路來提升製作內容的質與量,2004年的作品《功夫》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周星馳電影創造出了不少新文法,形成新世代青少年朗朗上口的新語法,也掀起模仿劇中語言風格的潮流。影片中總散發著特有的詼諧、喜感、諷刺,令觀眾莞爾一笑或捧腹不已。本篇論文研究周星馳作品中所呈現的幽默感及喜劇特色,並從相關理論來探討喜劇電影的發展歷程及演進。
  • Item
    從後現代主義探討建教合作教育之研究
    (2010) 王淑玲
    隨著時間的流逝,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義思潮逐漸影響了全球的社會文化與教育環境。本研究主要是從後現代主義探討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利用內容分析法中文件分析進行此研究。文件文本研究對象為96、97、98年度我國建輪調式教合作訪視報告書與審議委員會會議紀錄。本研究從文本中發現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有後現代主義之多元化、差異性、主體性、不確定性、內省性、大眾文化和批判性等特徵之現象。
  • Item
    杜象達達應否為當代藝術「亂象」負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06-10-01) 林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