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基於經驗模態分解法與零相位延遲濾波器之心電圖雜訊濾除法則
    (2010) 徐士宜; Hsu Shih-Yi
    心電圖(ECG)是用來記錄病患在時間軸上,心臟的電壓變化。然而,在取得心電訊號時,訊號常會被以下三種雜訊破壞:基準線飄移、市電干擾與肌肉波干擾。為了讓醫療人員能確切的診斷出心臟疾病,因此必須將這些雜訊的影響給降低。 近數十年來,各種濾除雜訊的方法不斷地被學者們所提出。而本研究基於經驗模態分解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與零相位延遲濾波器(Zero-phase filter),提出兩種新的方法濾除這些雜訊。第一種濾波方式,以EMD濾波器濾除基準線飄移;接著將介於兩個QRS複合波之間的訊號,透過低通的零相位延遲濾波器濾除高頻雜訊。第二種濾波方式,根據Weng提出的方法,在處理基準線飄移的部份,改以低通的零相位延遲濾波器對原始訊號濾波,並紀錄基準線飄移的成分;當原始訊號減去基準線飄移的成分後,再經由結合杜克窗口的EMD濾波器濾除高頻雜訊。 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其效能透過測試訊號來評估。測試訊號是由生理訊號產生器(PS-2110)先產生出心電訊號,再加入人為的虛擬雜訊。此外,本研究也使用MIT/BIH心律不整資料庫中的訊號來展示本研究方法的效能。實驗結果證實,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的將各種心電雜訊濾除。
  • Item
    以適應性特徵擷取及改進支持向量機檢測心電圖心律不整
    (2010) 楊岳穎; Yueh-Yiing Yang
    心電圖(ECG)分析是檢測心律不整最好的方法之ㄧ,雖然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演算法已經被提出,但是可靠性低的訊號特徵提取分析或歸納能力較低的辨識器使得系統的辨識率仍然不能達到要求。本論文提出適應性特徵擷取與改良的支持向量機(SVMs)的心電圖心律不整檢測系統。首先利用小波轉換係數及訊號之振幅或週期等參數作為系統的候選人,針對每一個分類器適應性的擷取出少數特定的特徵;而改良式支持向量機結合k-means分群法與一對一支持向量機,並且修改其投票機制,進一步提高了相似類別之間的辨識率。此心電圖心律不整檢測系統使用了超過100,000筆的MIT-BIH心律不整資料庫樣本進行測試,平均辨識率高達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