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結合擴增實境於教育桌遊對學生運算思維學習成效之影響(2019) 郭韋辰; Kuo, Wei-Chen本研究為二因子實驗設計將一款以結構化程式設計為主題的桌上遊戲《機器人蓋城市》,英文名為Robot City,結合擴增實境輔助學習系統及多媒體教學學習方式,分別為實驗組1桌遊結合「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多媒體教學學習模式」,實驗組2桌遊結合「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傳統教學學習模式」,實驗組3為桌遊結合「多媒體教學學習模式」、控制組為桌遊一般模式,即沒有使用擴增實境和多媒體教學的傳統桌遊學習模式。目的在利用桌上遊戲的高互動性及高層次的思考,透過擴增實境中虛擬真實混合特性,藉由人機互動促進學生學習結構化程式設計,並培養其運算思維的能力。本實驗針對國中222位學生進行實驗,使用測驗與問卷量表作資料蒐集,研究結果顯示,學習成就方面使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實驗組1及實驗組2,顯著較無使用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實驗組3及控制組學生低,同時,研究發現在認知負荷方面,實驗組3之學生認知負荷則顯著較高。本研究認為,適當的認知負荷,對於學習成就是有幫助的,但若提供過多的資訊,同時結合多媒體教學與擴增實境輔助學習系統,使學生須接受過多資訊,會造成學習成就不佳問題,學習動機方面,在無使用擴增實境的情況下,使用多媒體教學顯著高於傳統教學之學生。在合作學習傾向方面,實驗組之學生顯著較控制組之學生高。在創意自我效能方面實驗組1之學生因接觸擴增實境系統及多媒體教學,接受較多的外在資訊及更,豐富學生的視覺感,創意自我效能顯著較高。承上所述,擴增實境系統雖然帶給學生許多學習上的利處,但是仍有缺憾之處,建議未來桌遊擴增實境的設計,除了人機互動之外,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才不會因為學生使用過多多媒體時,反而忽略原本桌遊最重要的人與人互動的價值而分散原有桌遊的學習成效。Item 個人差異對擴增實境應用於英語單字學習之影響(2015) 司徒彤恩; Sytwu, Tong-Ann英語單字學習在第二外語學習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學校教學下建構的知識與資訊是去情境化、間接及抽象的,並且侷限在教室的情境之中。為了解決傳統教室情境內的問題,教學方式逐漸從行為主義轉變為情境式的教學法。隨著科技的發展,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因為擁有在真實世界中提供額外、情境式的資訊來輔助學習的作用與特色,成為實現情境學習的方式之一。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學習者的個人差異──不同的學習風格(場依賴∕獨立)與不同英文程度(高∕低)的學習者,在使用英語單字的行動擴增實境學習系統後,在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上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採用實驗法及訪談法。研究結果顯示:場依賴學習者使用行動擴增實際學習單字時有顯著的效益;學生本身英文程度高低在使用此方法學習時,並不顯著影響成效;另外學習風格以及英文高低程度之不同皆不影響學習動機。根據研究結果,學生之個人差異應被考量,並輔以情境式的教學來有效提昇學習成效與動機。Item 數位機會於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成效之探討(2015) 趙芷萱; Chao, Chih-Hsuan本研究假設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可以減低數位機會程度對於數位學習的影響。首先透過數位機會指標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生數位機會程度的現況,並藉由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之活動,探討學生在進行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活動時,數位機會程度差異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情形。研究以與日常生活緊密關切的碳足跡為主題進行教學活動。研究對象募集新北市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生計四十四人,在進行過行動擴增實境學習活動後,再實施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在此種行動式擴增實境學習的方式之下,不同數位機會的學生在學習成就、學習經驗上是否有所差異以及差異為何。研究結果發現在數位機會程度表現上,六年級的數位機會程度高於五年級生,顯見確實有數位機會程度上的差異。而所有受試學生在運用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學習活動後,皆有效地提升了碳足跡單元的學習成就。並且,不同整體數位機會程度之學生,在學習成就方面並不存在顯著差異,顯示不同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在透過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碳足跡學習活動,皆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成就。而在學習經驗上高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表現優於低數位機會程度的學生,顯示在學習經驗上仍會因為學生的數位程度而造成影響。整體結論可提供教育工作者未來在考量學生數位落差以及運用行動式擴增實境進行教學時之參考。Item 擴增實境對國中生產品知覺與產品意象影響之研究(2012) 吳信毅; Sin-Yi Wu本研究旨在探討擴增實境教學應用對國中生產品知覺與產品意象的影響,研究者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為實驗設計,以臺北市某國中七年級之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216位學生,接受為期三週的實驗課程。實驗組以擴增實境教學授課,控制組以傳統講述教學授課。 研究工具包含「手錶鑑賞教學單元」、「產品知覺量表」及「產品意象感受度量表」。所得到的資料分別採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成對樣本t檢定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資料分析,經由資料結果統計分析後,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國中生對產品知覺與各構面持肯定態度。 2. 國中生對產品意象與各構面持肯定態度。 3. 不同性別對於產品知覺與產品意象的現況,無顯著差異。 4. 擴增實境對國中生產品知覺與其各構面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5. 擴增實境對國中生產品意象與其各構面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Item 基於凱利方格之推薦系統對不同認知風格學生在生活科技學習表現之影響(2015) 陳瑋廷; Chen, Wei-Ting本研究以電子書與擴增實境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數位學習教材內容,同時為了提供學生適性化內容,因此開發凱利方格推薦系統。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以38位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為受測對象,將學生區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是透過凱利方格推薦系統提供學生個別所需的電子書數位內容與擴增實境教材給學習者,控制組則是提供學生所有的電子書數位內容與擴增實境教材給學習者。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組在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認知負荷之學習表現。此外,本研究亦進一步探討兩組中「場獨立」與「場依賴」認知風格學生,在實作各面向之表現是否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使用凱利方格推薦系統結合擴增實境與電子書內容的學習方式,或是使用擴增實境與電子書內容的學習方式,皆有效提升學生於該課程的學科知識以及實作成果,帶給學生高度的學習動機及有效降低學生認知負荷。本研究發展凱利方格推薦系統輔助學生動手做的結果,發現操作機具前若需先在實作材料上劃線或設計,系統輔助場獨立的學生之實作成果比場依賴學生效果好。反之,不需使用機具,例如只要使用白膠來黏合的實作,則是輔助場依賴的學生實作成果比場獨立好。其他直接操作機具設定及完成實作,場獨立和場依賴的學生獲得的輔助實作成果一樣好。相關原因於本研究都有深入討論,藉由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生活科技數位學習相關研究及教學者作為參考。Item Design of halftone-based AR markers under infrared detection.(2008-12-14) H.C. Wang, W.H. Liu, C.L. Chang, Y.H. ChenAs the technology of augmented reality (AR) is getting matured, the application of AR to various fields, especially in a creative manner, become an attractive research topic.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pose a method for a halftone-based hidden marker for AR tracking system under infrared (IR)detection. Our desig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ordered dither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rbon black under IR. It provides AR system a novel solution for the marker design, which can make th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become much more natur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 marker is invisible by human eyes, but appears under IR. It has many potential value-added applications for future AR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