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以臺北縣、市為例
    (2006) 吳易靜; Wu Yi-J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為達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研究的整體架構,繼而發展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臺北縣、市公私立國中教師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39所學校為調查對象,實施施測獲得有效樣本共545份,有效回收率達82.0%。問卷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式,歸納以下幾項結論: 一、國中教師目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為「適應」層面平均數為最高,使用頻率有近半數教師屬於「很少使用」至「偶爾使用」之間。 二、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背景變項中教師性別、學校性質、年齡、年資、擔任職務、任教領堿、每週使用電腦平均時數皆有顯著差異。學校規模大小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並無顯著差異。 三、教師資訊知能、資訊科技態度及學校環境與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皆具正相關。 四、教師資訊知能、每週使用電腦平均時數、資訊科技態度、年齡、任教領域及學校性質等六變項對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總預測力為42.8%,其中教師資訊知能最具有預測力。 五、資訊科技態度、任教年資、學校環境及教師資訊知能等四變項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總預測力為37.9%,其中教師資訊科技態度最具有預測力。最後針對研究發現與結論,就相關主管行政機關、學校及教師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及提升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各項結論與建議事項,俾供參考。
  • Item
    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
    (2005) 程俊博; Chun-Po Cheng
    本研究旨在開發科技發展史示例教材以及探討透過科技發展史課程對於中學學生創造力之學習發展情形,根據實驗教學來評估此科技發展史課程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認知及情意發展之影響成效,並進一步探討學生對科技發展史課程的學習反應,以提供教師或學生在教育上應用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探討法與質性研究法,所使用的工具包含質與量的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則是採立意取樣,主要選擇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兩班,共七十四位學生,進行為期十週之「科技發展史課程」。除了於課程前後分別實施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外,研究者並同時在課程中進行教室觀察紀錄、錄影等工作,待課程結束,即選取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前後測分數差異百分等級達九十以上之學生進行訪談並分析其學習單、上課情況,以確實瞭解科技發展史對各創造力項度之影響。 經過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後,研究結果發現: 一、運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CPS)所發展出的科技發展史課程、 教材、媒體與學習單,確實對學生創造力認知及情意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二、於創造力認知發展方面,A班學生除了變通力外,於流暢力、開放性、獨創力、精密力及標題皆有顯著提升;B班則是除了變通力以及精密力外,其餘皆有顯著成長。 三、於創造力情意發展方面,A班學生僅想像力一項達顯著差異,冒險性、好奇性及挑戰力皆無顯著提升;而B班則除了好奇性外,皆有達到顯著差異。 四、學生對於科技發展史課程皆呈現正面的反應,亦表示本課程很好玩,也充滿了趣味性,並紛紛表示如果有機會,還願意接受相類似的課程。
  • Item
    建構社群主題討論室機制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3-??) 戴建耘; 蔡志宏
  • Item
    九年一貫科技課程評鑑之理念與方法(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9-??) 張永宗
  • Item
    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1-??) 蔡錫濤
  • Item
    九年一貫「生活科技」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2-??) 蔡錫濤
  • Item
    「自然」可以取代或包含「科技」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0-12-??) 張永宗
  • Item
    爭議性科技議題對九年一貫科技教育的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1-12-??) 王鼎銘
  • Item
    九年一貫自然與科技教學活動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9-??) 陳慶洋
  • Item
    「設計與製作」教學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02-05-??) 葉明正